婺劇、剪紙、雕刻、編織……其實很多像這樣的中華文化的瑰寶,傳統的民間技藝,曾經熱鬧了我們的街巷,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精彩了我們的童年,現在卻難覓蹤跡,漸行漸遠。塔石鄉風景秀美、人杰地靈,現如今還活動著為數不多的民間藝人,他們秀絕活、展風采、傳技藝,共同“烹制”了塔石鄉民俗文化饕餮盛宴
記者周江徽通訊員錢雅倩胡珊文/攝
鐘樟松今年67歲,是塔石鄉上塔石村人。自小癡迷婺劇,跟隨老藝人學習婺劇,多次參加婺劇骨干培訓班,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后來,他成立了農民婺劇坐唱班,組織巡回演唱八十多場,并先后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民間藝術表演。為了弘揚婺劇文化,他免費教中小學生學習笛子、二胡等樂器,為塔石鄉小學培養了多名婺劇小演員。近年來,他被評為省、區文化示范戶,連續5年被評為塔石鄉文化帶頭人。他致力于婺劇戲曲的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婺劇的魅力。
“我的夢想是‘閑’來的,但熱愛是忠實的”
前不久,記者來到塔石鄉有名的桃園老街,詢問之下找到了“老藝人”鐘樟松的家。剛踏入他的家門口時,只見他身穿白大褂,鼻梁上架著一副老花鏡,一本正經對著一臺陳舊的電腦忙活些什么。整個房間略顯昏暗,面積最多十個平方米,只能簡單擺放幾臺藥柜和座椅……難道串錯門了?記者絲毫沒有把眼前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給人的第一印象倒是一名典型的鄉村“赤腳醫生”。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塔石鄉的老百姓一提起鐘樟松,竟都會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夸贊他是真正的“文化帶頭人”。鐘樟松因幼時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了腿部殘疾,自1969年被村里選派進城學醫歸來,他已守在大山里行醫近50年。
當鐘樟松一瘸一拐領著記者走到隔壁面積稍大一點的房間時,記者頓時將之前的“疑惑”拋之腦后。墻壁上整齊地陳列著二胡、徽胡、板胡,地上也擺放著電子琴、大鼓等各種樂器,尤為吸人眼球的是,一邊墻上的“文化宣傳欄”貼著鐘樟松和他組建的文化隊參加各類演出的照片,另一邊墻上掛著兩塊顯眼的牌子,一塊是婺城區“文化示范戶”,一塊是浙江省“文化示范戶”。
“這個房間就是我們村的‘文化中心’了,房間里的一切承載著我們文化隊伍的夢想,也記錄著大家伙兒豐收的點滴。”鐘樟松語重心長地說。
鐘樟松告訴記者,他的父母在新中國成立前是最底層的雇農,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是新社會讓他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鐘樟松讀完小學三年級開始進生產隊放牛,到22歲時,被推薦做了赤腳醫生。1981年后,自己創辦了一家診所,日子也還好過。2000年之后,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鐘樟松的診所生意清淡了許多。這時,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日子過得放松些,但也不能太閑。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想學點樂器。老伴很支持,給他買來了二胡。學過音樂的人都知道,二胡是最難學的傳統樂器之一。然而鐘樟松2003年開始自學,當時學完二胡就學笛子,學來學去,把文化隊伍的樂器幾乎學了個遍,不知不覺就深愛上了傳統文化。“現在鄉村醫生不像以前那么忙,空下來的時間不利用起來太可惜。”鐘樟松笑稱自己的夢想是偶然“閑”來的。
鐘樟松的家實際上有三種用途,一個是吃飯睡覺的家,一個是治病救人的診所,還有一個就是村里的“文化中心”。這里每天人來人往,吹拉彈唱,好不熱鬧。鐘樟松的老伴董冬花告訴記者,以前有不少人想租她家的房子,她一直沒答應,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和鼓勵鐘樟松去實現夢想。“沒有老伴的支持,我也搞不起這些。”鐘樟松有時會當著老伴的面,很識相也很認真地笑著說道。
“最大的夢想,就是將塔石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今年塔石鄉的“三月三”民俗文化節吸引不少市內外游客遠道而來,“踩街”活動向眾人展現了塔石特有的民俗風情。河蚌隊、鯉魚隊、蝴蝶隊、腰鼓隊等13支踩街隊伍次第登場,讓人們大飽民俗文化的眼福。鐘樟松帶領的文化隊自然身在其中,他們年紀基本都是五六十歲以上,有的哪怕腿腳不便,也帶領著整支踩街隊伍,穩步前行……因為他們全情投入,一招一式都透著認真勁,引得許多觀眾會心地笑起來,不由自主拍著手掌追逐著隊伍。
其實,鐘樟松組建的這支文化隊伍非常龐大,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70多人,他們的年齡小的只有20多歲,大的70多歲,他們的身份也各有所異,有學生、有鐵匠、有農民和雜貨鋪老板,甚至有些還是殘疾人。曾還有人懷疑,這樣的“烏合之眾”若能組成一支文化隊伍,簡直天方夜譚。“前年省殘聯的一個指導員駐派到我們村,一開始他也不相信有這事,認為沒有老師、沒有人組織、沒有經費,鄉村里的文化隊伍很難長時間維持。直到得知我們這支隊伍確確實實存在了10來年并看過我們表演以后,他一下子驚喜交加,隨后幫我們聯系了專業的殘疾人藝術團與我們同臺演出呢!”每當說起這件事,鐘樟松就為塔石的這支“夢之隊”感到自豪。
然而,這支“夢之隊”里面最特殊的成員還是由塔石鄉15位殘疾人及老年人組成的殘疾人隊伍,鐘樟松一直把這支隊伍命名為“十響班”。10多年來,他們已經在全鄉免費巡回文化演出80多場。塔石鄉每年的油菜花節、美食節以及安地鎮的桂花節等大型活動中,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這支殘疾人文化隊伍已逐漸成為塔石鄉文藝隊伍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塔石鄉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來的幾乎都是空巢老人和兒童,文化是精神的食糧,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塔石的文化作點貢獻,同時也讓這些身處生活困境中的人們互相鼓勵,互相依靠,彼此溫暖。”面對現實的背景和帶著美好的憧憬,鐘樟松10多年來帶領著這支“夢之隊”,用吹拉彈唱充實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十里八鄉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展現了山區群眾熱愛家鄉、多才多藝的一面。
對于這支文化隊伍的未來,鐘樟松還是有所憂慮的。“老的(人)越來越老,年輕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文化如臨大敵。我們隨時歡迎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加入到文化隊伍中來,畢竟文化的傳承需要的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鐘樟松表示,民俗文化是塔石的珍寶,他會盡己所能做好塔石民俗文化的傳播者。
“現如今,我們的隊伍能發展得這么好,外面來的游客對我們評價這么高,塔石的老百姓越來越喜歡我們的表演,這里面最要感謝的還是政府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和幫助。”鐘樟松高興地說,他會好好帶領大家一起實現夢想,通過文體活動,讓大家相互照應、收獲快樂,讓留守山區的老人們可以安享晚年,更好地將塔石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記者手記:塔石鄉是婺城區最偏遠的山區鄉鎮之一,群眾的文化活動卻尤為紅火,使之成為當地特有的風景。最難能可貴的是,“夢之隊”因陋就簡、自娛自樂、自強不息,把美麗山鄉的和諧生活調理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塔石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更離不開一批熱愛生活、醉心文化的領夢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