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李書記,簽約前,我們都給李書記打電話。”昨天,當記者走到婺城區下沿區塊房屋征遷工作現場時,老百姓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這位阿姨,你先坐,先喝口水,這次房屋征遷工作的有關政策我們仔細向你解讀,你有什么困難也要告訴我們,我們一定想辦法。”從下沿村回到征遷指揮部,記者走進第五工作組,組長李群英正在耐心向前來咨詢的村民解讀相關政策。
而這樣溫馨的場面,李群英在過去的兩年一直在做。“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又是下沿村的聯村干部,兩年來,盡管上浮橋的各項工作任務繁重,但是我依然很感動,老百姓都支持、配合此次征遷工作。”李群英說,這次房屋征遷工作,正是建立在這樣良好的群眾基礎上。
房屋征遷一直以來都是件棘手的難事,它既沒有固定可靠的模式,更沒有現成可鑒的經驗。作為此次房屋征遷工作中任務最重的一組,自征遷工作啟動以來,李群英和工作組全體人員,結合自身實際,心系征遷戶,服務征遷戶,變“難題”為“課題”,化“挑戰”為“機遇”,以“壓力”為“動力”,用笑臉換理解,以交心換支持,順利推進下沿區塊房屋征遷工作,贏得了廣大征遷戶的支持與配合。
“一開始,我們的工作很難開展,有些戶涉及產權、戶主等問題,情況比較復雜。”李群英說,“但是,我們的群眾基礎好,老百姓碰到的問題,都愿意打電話跟我談心,這是我最感動的。”
李群英和工作人員的“笑臉、交心”法得到了廣大被征遷戶的支持。下沿村80多歲的林寶頭是最初支持房屋征遷工作的農戶之一,李群英和工作人員一次次上門,老林說:“我是老黨員,下沿區塊征遷工作,是為了城市和百姓更好地發展,我一定要全力配合支持。”提起征遷工作,老林旗幟鮮明,撂下了這句狠話。事實上,他家的生活也不富裕:“兒子兒媳都下崗,之前在上浮橋批的建房給了兒子,我和老伴就住在我母親留下的老房里。”老林說。
據了解,老林有四個兄弟和一個妹妹,一家人生活和諧幸福。母親在去世前,將自己名下的兩處房產分給了兒子,但一直沒有過戶,兄弟姐妹條件都不好,這次房屋拆遷,老林和兄弟們決定,雖然母親身前遺囑將房子留給兒子,但這次房屋征收,也要分一部分給女兒。
下沿村類似老林這樣涉及房屋產權和人口問題的事例有很多。面對這樣的情況,李群英和工作組成員每次都是耐心細致服務,把工作做到村民心坎上,讓村民支持房屋征遷。因此,第五組是最早完成房屋評估的。
工作中,李群英和組員始終保持“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子、踏破腳皮”的工作狀態。“有時甚至要與征遷戶進行一整天的溝通,但是,看到征遷戶最后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就覺得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李群英說。第五組包括李群英在內的好幾位工作人員因為連日勞累,都曾病倒過,但是只要一出院,又馬上精神抖擻投入到工作崗位上。
采訪中,記者始終被一種力量感動著,那就是在房屋調查、評估、簽約工作中,第五組的工作人員始終以大局為重,直面問題、大膽創新、操作到位,破解了房屋征遷工作難題,這種不畏艱難的勇氣和精神始終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老百姓都說,“工作人員這么辛苦,他們一次一次的上門服務,一次一次地幫我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們再不支持,怎么說得過去呢?”
如今,房屋簽約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群眾都是講感情的,干部工作實不實,是否真心為老百姓著想,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李群英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心連心,手牽手,跟群眾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這是房屋征遷工作中處理干群關系最好的潤滑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