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你們,你們辛苦了,祝你們新年快樂。”2015年的最后一天,下沿區塊征遷戶應某將一盒巧克力遞到征遷工作組第六小組工作人員黃快快手中。黃快快開心地接過這份禮物,并在第一時間向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這份喜悅:“這段時間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據悉,應某是下沿村的村民,起初由于對征遷政策理解不透徹,不愿意評估,甚至時時回避工作人員。征遷工作啟動后,恰巧應某到香港過圣誕節。黃快快先是用電話和他聯系,后來考慮到對方接聽電話費比較昂貴,就通過微信細致地講解政策,解答問題,使得應某改變了對征遷的看法,
“他們想得很仔細,不論事情大小,都會認真征求我的意見,我有什么疑問都能得到耐心答復,我感到他們是真正為我們這些被征遷戶著想。”應某說,就是因為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真誠的態度打動了他,使得他一從香港回來,就讓工作人員上門評估。此外,他為了表示感謝,向工作人員送上了從香港帶回來的巧克力。
應某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征遷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據了解,自下沿區塊征遷工作啟動以來,征遷工作組第六小組工作人員自覺學習研究政策、了解征遷戶情況、深入一線做工作,形成了人人頭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目標的工作氛圍。從摸底調查、入戶宣傳、政策講解到疑難問題解決,為了讓廣大居民心悅誠服地接受評估,工作組人員真是跑痛了腿、磨破了嘴。有時為了聯系上征遷對象,白天、晚上守在家門口,一連幾天沒有等到人;有時為了了解清楚情況,一戶人家連續上門十多次……
年逾花甲的柯大爺,對于長年居住環境已經習以為常,對重新搬遷的費用和所需花費的精力都感到擔憂,加之家中還有一待照顧的殘疾女兒,各種顧慮讓老人對工作組的工作很不支持。對此,第六小組組長鄭大治和組員黃快快一次次上門看望老人,解釋政策,同時也積極做老人子女思想工作。漸漸地,老人開始轉變想法,從最初的心存疑慮,到后來的沏茶相待、坦誠相交,并積極配合工作組順利完成評估。
越是難啃的“硬骨頭”,第六組組員越是迎難而上。對待下沿村的一些老住戶,工作組人員應建東和胡琦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上門做工作,與老人聊家常、談往事。其中一位老人是退役老兵,工作組人員在具體了解老人家的房屋和人口情況后,慢慢引導其理解此次征遷的特殊性,解釋公寓式安置的具體程序和方式,逐漸打消老人“拆房就是吃虧”的顧慮,最終也順利完成該戶評估。
面對重重困難,第六小組征遷工作人員敢于走進群眾,直面矛盾,秉承“5+2”“白加黑”精神,一戶一戶反復上門做工作,與征遷戶交朋友、拉家常、增感情,一遍一遍召集他們研究解決辦法,為征遷戶算細賬、辦實事、解難題,用實際行動踐行“以情征遷”的宗旨,贏得了征遷戶的理解和支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