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生態旅游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生態立鄉、旅游強鄉。”昨天,第九代表團的代表盛斌就如何發展山區經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統籌城鄉發展,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當前時期一個重要議題。山區經濟如何發展?資源如何整合?山區老百姓如何增收致富?這些問題吸引了此次代表們的熱議。
湯云飛是第十代表團的代表,對于山區經濟的發展,她和盛斌有著相同的看法。她提出:“婺城區的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甚至勝過金山銀山。政府部門應該整合山區的資源優勢,通過正確引導、規范管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做精做強,把婺城的鄉村旅游推出去。講好婺城故事,發好婺城聲音。”
與此同時,政協委員方順彩也提出,長久以來,婺城西南山區經濟落后,但西南山區先天自然資源稟賦優越,婺城區政府要確立“大南山”概念,統籌規劃安地、雅畈、瑯琊、箬陽鄉等鄉鎮鄉村旅游,樹立“大南山”旅游資源品牌,并不斷充實其文化內涵,追溯其“仙霞山”歷史淵源,打造“仙霞山”文化品牌,帶動山區自然生態旅游、農產品銷售、民俗文化旅游等系列經濟,并將大南山文化旅游規劃列入十三五規劃中。
政協委員金敏華提出,婺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進程較慢。白沙溪是婺城百姓的母親河,白沙老爺建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故事廣為流傳,其造福一方百姓的精神深入人心;瑯峰山鐵砂掌等現存遺跡均與白沙老爺傳說有關;白沙溪畔曾孕育有婺州窯文化,現存有鐵店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婺城區應積極挖掘并發展白沙文化,在當下農業休閑旅游同質化發展現象較為普遍的背景下,率先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并進一步提升婺城人文品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