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無可替代的資源。然而,為了自身利益,卻有不少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組織生產。不過,在金華,卻有這樣一家企業,在提升生產的同時,不忘保護環境。為了改變混凝土行業“灰塵滿天飛、噪聲震耳欲聾、污(廢)水到處流”的現象,這家公司的領頭人力排眾議,先后投入2300余萬元,成立以“降噪音、減粉塵、廢(污)水零排放”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部門,使企業在治理廢(污)水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護了水資源,融洽了周邊鄰里關系。他就是金華市巨龍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旭文。
勤奮好學,從搬運工一路成長為管理者
得體的衣著,溫文爾雅的微笑,言語間充滿遠見與睿智,今年50歲的陳旭文儼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樣。這樣的形象,似乎很難和初中都沒畢業的經歷聯系到一起。然而,由于家境貧困,他早在16歲便開始走向社會,做的還是最底層的搬運工。
當時在建筑工地,陳旭文每天要來回背700多斤重的板材。繁重的體力勞動壓彎了他的個子,卻壓不住他奮發圖強的心。那個年代,建筑工地都有一套自己的師承制度,每個新來的工人都要拜一個資歷較老的工人為師,陳旭文也有一個師傅,還有許多師兄弟。每當休息時間一到,體力透支的師兄弟大都選擇在一旁休息,然而,陳旭文卻總是利用這些時間,強打起精神跟著師傅學習施工、圖紙繪制、預算等建筑學專業內容。
都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幾年后,陳旭文的個人能力漸漸從眾多工人中脫穎而出,很快引起了公司高層的注意,并將他從最底層的搬運工調到了其他崗位。之后,憑著自己的努力,他又一步步向上爬去,走到了公司的管理層,成為最年輕的管理者,彼時,他不過25歲。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之后,愛挑戰的陳旭文很快跳槽到了金廈集團。當時,金廈集團正處于創建初期,旗下的四個公司年產值不過30多萬元,但陳旭文毫不在意,依舊埋頭工作,想方設法為公司提高效益。2004年,金廈門集團的年產值已達3億多元。集團運行上了軌道,本是到了享受成果的階段,但陳旭文卻意外地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他說:“也許這跟我的個人性格有關,一旦一個崗位太過穩定,我工作起來就沒有積極性!
這一次,他來到了義烏的一個城中建設底下的一家混凝土公司,干了3年的管理工作,直到2008年左右,才回到金華。
自主創業,他始終不忘工匠精神
一直在別人手底下打工,陳旭文漸漸萌發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氐浇鹑A后,聽說巨龍集團要將旗下的混凝土公司對外承包經營,陳旭文個人很看好混凝土市場,加上之前工作積累下來的經驗,對這個行業也比較了解,幾番思索之后,他拿下了金華市巨龍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的經營權。
金華市巨龍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地處330國道附近,占地僅25畝,最初只有破破爛爛的兩棟廠房。混凝土的攪拌全是露天進行,導致整個廠區灰塵滿天飛、噪聲震耳欲聾、污水到處流。最離譜的是,辦公樓的大門口就有兩個廁所,一進去就能聞到撲鼻的臭味,把第一次到這里的陳旭文看得直皺眉。
“不止環境臟亂差,經營狀況也很混亂,沒有規章制度的約束,工人無組織、無紀律,企業在社會上也沒有知名度!钡@些并沒有把在商場“征戰”多年的陳旭文嚇倒,“我敢接手這個爛攤子,就是心里有底,混凝土的潛在市場還是很大的!
隨后,他開始對企業進行一系列改革,并多次前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混凝土公司考察,借鑒他們的花園式廠區來進行自己廠區的環境升級。2012年底,為徹底改變混凝土產業環境污染大的現象,陳旭文下定決心改造技術,使企業達到綠色生產的要求。為此,公司成立以“降噪音、減粉塵、廢(污)水零排放”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部門,率先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金華市首個環保型攪拌站,并引進了一套污水處理系統。不止改變了傳統的開放式攪拌區帶來的弊端,還達到了保護水源的目的。
陳旭文介紹,原先攪拌混凝土產生的污水在廠區四處橫流,就算通過凈化處理后再外排,仍然避免不了對河水造成污染。有了這套污水處理系統后,廠區攪拌混凝土的水、沖洗地面的水都將統一匯聚到8個蓄水池中,經過層層過濾,又重新回到攪拌區用于攪拌混凝土,不止大大壓縮了成本,形成了水的內循環使用,還使水污染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然而,陳旭文的這份心意,并不是人人都認可。改造之初,就有同行指著他罵“傻瓜”,覺得政府和環保部門都沒有要求,為何要多花這幾千萬元做這些無用功。但陳旭文卻認為這錢花得值,起碼員工再也不用在污水橫流的廠區里穿著雨靴工作,附近的村民也不會因為他們而深受其害。
在陳旭文的眼中,利益絕對不是一個企業應追求的目標。他坦然道:“中國不缺企業,它缺少的只是長遠企業、百年老店,F在有些企業主太急功近利,我覺得,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就應該擁有工匠精神,做精,而不是做大。”也正是因為這份工匠精神,在陳旭文的帶領下,金華市巨龍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從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搖身一變,成為了年生產商品混凝土45萬立方米,年銷售收入1.6億元,年上交國家稅收700萬元的規上企業。如今,陳旭文依舊為環保事業做著不懈努力,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