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沙畈鄉高儒村,舉目四望,只見該村座落在群山之間,白沙溪緩緩地流過,村前是成片的農田,空氣清新,山清水秀,使得這個美麗的山村顯得更加靜謐。
據高儒村村支書李金華介紹,高儒村東臨白沙溪、五峰山,南離“金華大水缸”沙畈水庫1.5公里。全村人口1345人,460戶,耕地面積1120畝,山林面積7850畝。高儒村以李姓為主姓,占全村戶數的65%。其他還有王、葉、董、張、周、江等21個姓氏。
據村里的老人說,高儒村祖祖輩輩已在這里生活了七百多年,目前村里保存有王姓廳、李氏宗祠、李氏大廳、上廳(上對合)、福善庵、保本殿等清代古建筑。因此,村里還有七廳三殿二祠堂之美稱,烽火臺、漓渚書院、銀子丘等遺址的傳說故事在村民口中流傳,村里的后山更是有一片原生態的闊葉林,被村民奉為“神山”,山上有整片幾十年到百余年的樹木,樹干高達幾十米,枝繁葉茂,顯現出原始森林的景觀,其中國家訂牌保護的四百年以上樹齡、直徑一百五十厘米的參天大樹就有四棵。
1
后山,村民們心中的“神山”
走在高儒村中,每隔幾十米便能看見一些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隱匿其中,門口還鋪著鵝卵石路,一直延伸到了村子的后山,經過對合巷,一股原始森林的氣息撲面而來。小山坡山林面積近百畝,里面密密麻麻地種著許多樹木,其中不乏有樹齡四百余年的參天大樹,還有許多的較小古樹。當問及村民為什么不在此山砍伐樹木時,村民告訴記者,這是村民們心中的“神山”,平時家里燒柴火、造房子都不用這里的,小時候,掰斷一條枝椏都會被父母親責罵,認為是驚動了神靈,只有修祠堂、大廳時才可以動用山上的樹木。
正因如此,走進這片小山坡,看到綠樹成蔭的景象,村民們沿著山路一圈圈繞上山頂。走到山坡的另一面,古色古香的石子路沿著山腳一直通往山上,據村民介紹,沿著石子路走二三百米,就能看見一大片毛竹園,再往上走,只要是陡坡全都是這樣的石子路,一直到山頂就能看見烽火臺的遺址。
沿著最高的烽火臺往下走,就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一直到山下的福善庵,連接著村前的公路。繞回村子,能看到路邊的垃圾分類點和污水處理池,在高儒村,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種植毛竹、茶葉、杉木等,公路兩邊,村民們都在干著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
高儒村曾設立過漓渚書院
對于“高儒”村名的由來,村民們眾說紛紜,但較為可信的說法是,據說當初高儒村有一家漓渚書院,而正是因為有這家書院,附近的讀書人都匯聚于此,多少文人墨客,名士風流都曾在此頌讀詩書,閑談世事,因此被叫做高儒村。
據昭利廟志舊志前言一和前言二中說:“康熙五十三年,雙溪人范世德曾于漓渚書院會虞君,虞出一編以示曰:此《白沙廟志》也,明時杜翔鳳所輯,翔鳳字世儀,酤坊人。宋迪功郎杜再成之裔也。”另據村中老人回憶,他們聽上一輩人說,以前在上廳(上對合)里辦過書院。
由此可見,高儒村曾設立過漓渚書院。
據介紹,高儒村自古以來都是重視知識,崇尚儒學,出了許多人才,多次受到朝廷恩賜。
“應該就是現在村里上對合的房子里,聽人說里面還出過國子監學生呢。”李金華說,改革開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村民們更加重視教育,重視文化。村里每年都有近十人考上大學,目前全村有大學文憑及以上的就有六十余人。
3
蘭二公為高儒村李姓始祖
在村中,記者翻閱了《高儒李氏宗譜》。據記載,甘肅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自唐以來享有盛名。唐朝時的“隴西”,是指如今甘肅省的東南部,以今隴西縣為中心之地。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隴西。
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載,從先祖李崇時,就任隴西守,其子李徭為狄道(隴西郡之治)侯;其孫李信為隴西侯。李信下傳至漢朝大將軍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討叛羌的戰斗中陣亡,被安葬在狄道東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傳數世李伯考為隴西太守;至李尚,為漢朝(隴西)成紀令,并把家安在成紀。由此可見,李氏家族源出隴西甚早,從一開始,它就與隴西這個地方關系密切,其子孫在此地滋長繁榮,逐步擴大起來,故姓李者必稱隴西。
據《李氏源流序》記載,在唐代,李姓集大成者為李頻。李頻(818~876年),字德新,唐睦州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唐代詩人。
大中八年(854),李頻中進士,調校書郎,任南陵縣主簿,又升任武功縣令。
在任武功令時,當地強暴橫行,他針砭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
適遇荒年,李頻遂開倉賑濟災民,雇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善政傳聞朝廷,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后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衢州開山700里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割據,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條例,嚴肅官規,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任建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蒸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后,是誰得為鄰”。可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由于李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乾符三年(876年),李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
李頻死后,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梨岳廟以祀之。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云:“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
李蘭二是李頻的十九代孫,李九如之子。元延佑二年(1315年),他見這里山清水秀,風光秀麗,從遂昌六都上坂(現云峰鎮上畈村)遷居于此地,成為高儒村李姓的始祖。
4
白沙老爺盧文臺廉政為民的傳奇故事
走進高儒村,年長的村民都會談起白沙老爺盧文臺廉政為民的傳奇故事。
盧文臺,字高明,為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官至輔國大將軍,率部將36人,出宜陽,下江南,韜跡到達婺州括蒼輔蒼之后,覺得停久這個地方山清水秀,又有土地可以耕種。于是就停留下來,在此安家落戶,開荒種地,隱居下來。
當時,白沙溪水流湍急,兩岸農田晴則旱,雨則澇,天災連年,民不聊生。盧文臺眼看豐富的水資源白白流失,不能為民造福,于是,效仿戰國時李冰興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舉,帶領士兵和附近村民,不辭勞苦地興建白沙堰,利用水勢落差,先后筑成三十六堰,把沿溪萬頃荒灘改造成渠網交織、旱澇保收的良田,使數十萬黎民受益近兩千年。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敬稱白沙老爺。
今年80歲的村民葉永祥,說起和白沙老爺有關的故事時侃侃而談。傳說白沙老爺有兩個女兒,相比而言,小女兒比較富有,大女兒家境差一些。白沙老爺去世時因為找不回頭和雙腳,小女兒便重新為父親塑了一個金子做的頭,大女兒則塑了一雙銀子做的腳。等到了白沙老爺出殯的時候,為了迷惑盜墓賊,不讓墳墓被盜,家人共做了36個棺材一起出殯,其中一個放著白沙老爺的真身。
大女兒見到有金頭銀腳后便心生貪念,在裝著真身的白沙老爺棺材上做了記號,打算伺機行動。沒曾想,剛下葬后就遇上了山洪暴發,36個墳墓都被沖得一干二凈,大女兒也只得作罷。一直到前些年在那片地上造房子的村民還說,挖地基的時候還能看到許多鵝卵石,下面還有黑泥土,證明此地以前確實遇到山洪暴發。
關于白沙老爺,村民們還聽過一個小故事。白沙老爺的大女兒就嫁在了離高儒村不遠的酒店村,平時大廳里都會掛著白沙老爺的畫像,求雨、田里鬧蝗災只要拜一拜、拿著畫像在田里轉一轉,蝗蟲就沒有了。但奇怪的是,畫像一般展現的只有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都是用布包著,沒有露出來過。有一回不小心扯掉了布后,立即發生了火災。有看到畫的村民說,因為白沙老爺腳下穿的是草鞋,所以不讓別人看見。
5
傳說銀子丘那塊田以前曾挖出金元寶
在高儒村,建有王姓廳,老人們說,在以前,村里最有錢的莫過于王姓人家了,而這里又有一個小故事。以前有個牧童每天給王姓的東家放牛。有一天放牛回來,牧童騎在牛背上興高采烈地唱道:“今年放放牛,明年回家造牌樓。”一個多月來,天天都是如此。
原來,牧童在野外放牛時,看到放的大黃牛用牛角在田間一頂,結果從田里頂出了金元寶,牧童便在地上做了記號,放上草掩人耳目。東家多次聽到歌聲后,心生疑慮,便在晚上設宴灌醉了牧童,套出話來,從而知道了金元寶的秘密,于是當天晚上由醉酒的牧童帶路,找到藏寶的地方,鋤頭一挖下去,就挖出了許多金元寶,于是把金元寶放在用糞桶里(因迷信說法,金元寶放在糞桶里才不會逃走),抬了回來。從此以后,王姓人家就變得十分有錢,置辦了大量的房產、山林和大片的良田。以至于后來村民們都知道在瑯琊集鎮上,十座花廳就有三座是王姓人家的,除此之外,王姓人家還在金華四牌樓、小碼頭等地擁有多處房產。從此以后,挖出金元寶的那塊田就被村民們稱為銀子丘。
此外還有一說,相傳在舜時代,現位于高儒地區的白沙溪曾河患為災,于是舜便派大禹前來治水,在大禹的領導下,水患漸漸平息,但大禹也病倒了。大禹在離開前,給高儒留下了一大筆資金,傳說這筆資金被埋在高儒的各個地方,共72個處,金銀各36處。除了一處金子被挖起,至今還有71處金銀長埋地底。大禹的美名與他留下的財富一起被流傳了下來,高儒的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尊他為“白沙大帝”,并建造了一座白沙大帝廟來供奉他,以感激他為高儒做下的善事。
在清朝嘉慶年間,高儒村還有被村民稱為“五戚老虎”的一戶農家。那時高儒村人還很少,只有一戶家庭生了五個兒子,力氣都很好,尤其是老二,不但個子大而且力大無比,更是出門學過點武功。兄弟五個平時就在村里保護村民不受土匪的困擾,但也因此得到了不少人的記恨。
有些混混不服氣,就集結一些人和老二比試比試,但都打不過老二,反倒被老二打敗了。
結果這些混混又召集了更多的人,打算報復。當他們大隊人馬來時,村民們在山頂的烽火臺點起了煙,為了村民的安危,兄弟五個便向大家提議轉移,把他們的家屬都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但五兄弟的母親卻不愿意,老二便留在了村里。一直等到那批混混到村后,老二使出武功,和那些混混對打起來,打倒了許多混混,但老二寡不敵眾,幸好后來來了許多武林高手,這才突出重圍,背著母親逃走,到了后山的山澗處,雖然山澗較寬,老二背著母親一躍而過,成功帶著母親逃出,這才留下了“五戚老虎”的美譽。
講起烽火臺的來歷,村支書李金華娓娓道來:以前祖上李姓的村民很少,為了讓村民們在土匪進村時免受傷害,便在山頂上設了烽火臺,可以將高儒村的情況一覽無余,只要看見不遠處有外人進村,駐守在烽火臺的村民便會點起煙,告訴村民有危險,讓村民們盡快往山上跑。
初期,烽火臺分為上基和下基,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專門在烽火臺設了步兵哨駐守,那時日本鬼子的飛機經常來轟炸、偵察當地的駐軍情況。為了更好地隱藏,駐軍在烽火臺的步兵哨位上面放了許多樹枝,由于旁邊還有許多樹木作遮掩,從飛機上往下看很難發現。
解放初期,這里成了民兵站崗放哨的地方。之后烽火臺也慢慢地淡出村民的視線,如今烽火臺的原型已經很難看見,只能隱約判斷出用于建造的石頭和通往烽火臺的路。
6
歷史變遷的幾十年
據村里的老人講述,抗戰時期,曾有一隊日本鬼子闖入高儒村,日本軍想翻過高儒村前的山,一打聽,卻聽說這道山嶺名叫“五十嶺”,以為是五十里山路,爬山過去又費時又費力,日本兵只好從山腳下原路返回,灰頭土臉地離開了高儒村。
在高儒村,保存了許多傳統的習俗。在高儒中元拜祭的桌上,少不了一種食物,那就是米糕。其做法就是將購得的長粳米在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在陽光下曬干后打磨成粉,拌入白糖、紅糖揉勻,上鍋蒸熟即可。剛出鍋的米糕,冒著清香的熱氣,泛著誘人的蜜糖色,嘗起來香甜可口,很受小孩子的歡迎。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祭祖時便用新米祭拜,向祖先報告求成,以盡孝道。現如今,下田種稻的村民越來越少,田地里多是茶葉等經濟作物,但這個習俗卻綿延至今。
除此之外,高儒村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十,就把白沙老爺從殿里扛到祠堂,用來給村民祭拜。村民們則把自家的豬供奉于此,底下還放著切成五塊的一板豆腐,還要用油煎過才可放上。正月十一李姓人家祭拜,正月十二客姓人家祭拜,一直到正月十三才將白沙老爺送回殿里。
1951年,高儒村進行了土改,分田到戶,實現了人人有田種;解放初期,高儒村曾經是高儒鄉政府所在地,還辦過國營糧庫; 1957年,高儒村成立了高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后,高儒村成了高儒大隊;1958年,全國大辦鋼鐵,高儒村村民也被動員起來,伐光后山所有樹木用于煉鋼鐵;1969年,為造村里的會堂,需要燒瓦用柴,村民們又砍伐了一批樹木,造成了許多損失; “文革”期間,以前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古跡許多被毀壞……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進了山坳里的高儒村。1982年,高儒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山林、土地包產到戶;1985年,高儒村實現客車通車,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們和外界的溝通交流; 2001年以后,全村分別進行土地整改,重新布局機耕路和灌溉水渠;村莊道路進行水泥硬化并修建了聯村公路、全面進行村莊整治,建設污水處理系統,為村路安裝路燈,基本達到標準;建成了高儒村辦公大樓;2014年,高儒村居家養老中心建成,免費為村里的60名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中、晚餐……
目前,高儒村正在計劃圍繞后山一帶修建游步道,開發旅游業,同時加緊建設文化禮堂,進行舊房改造,力爭把高儒建成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農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