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參加浙江省“流淌的故事——來自‘五水共治’的報告”主題采風創作的作家來到金華,深入金華各縣(市、區)采訪“五水共治”。本次采風創作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聯合主辦。采風團的作家們以體驗式采訪的方式、紀實文學的樣式,分五路深入浙江各地,通過講述“五水共治”中的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跡,為“五水共治”鼓與呼,為建設“兩美”浙江吶喊助威。采風活動結束后,主辦方將把所有作品匯編出版《流淌的故事——來自“五水共治”的報告》采風作品集。
本次蹲點婺城的作家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邵誠民。在婺城區采風的四天時間里,邵誠民走近婺城大小河流,親身體會婺城治水帶來的變化,傾聽老百姓的心聲,用筆尖描繪婺城水環境的蛻變。
作家簡介
邵誠民,男,1953年5月9日出生于浙江金華,祖籍浙江省東陽市大聯鄉紫溪村,邵氏第34世、景溪公文常元房第11代孫,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1979年開始,他先后在省內外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已出版詩集《送你一朵玫瑰》、《人生不是夢》;文學作品集《有情歲月》、《七彩人生》等。個人小傳被選入《中國文學藝術家與文房四寶專家傳集》和《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傳集大辭典》等書中。現為中國哲理詩協會理事、中國現代詩歌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金華市作家協會會員、金華市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義烏市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等。
A、第一天:竹馬鄉——乾西鄉
4月6日上午,市治水辦召開采風活動對接會,吃過午飯后,邵誠民老師馬不停蹄來到婺城區治水辦了解情況。綜合處處長鄭元強和宣傳處副處長張明與邵誠民座談溝通,介紹了婺城治水工作亮點,確定了采風行程。
4月7日一早,邵誠民和記者一同前往采風第一站——竹馬鄉。“你們鄉治水工作開展得怎么樣?”“有沒有遇到印象深刻的事?”在竹馬鄉黨委副書記鄭正連的辦公室,邵誠民一句接著一句發問。鄭正連介紹,竹馬鄉過去是溫室甲魚養殖大鄉,由于養殖廢水直排,竹馬境內盤溪水質曾經為劣五類。去年,婺城區全面開展溫室甲魚養殖整治,竹馬鄉關停了19家溫室甲魚養殖場,盤溪水質得到明顯提升。邵誠民聽后又深入詢問竹馬鄉如何咬下“硬骨頭”,贏得老百姓支持,順利推進溫室甲魚養殖場關停工作。
“溫室甲魚養殖戶養了這么多年甲魚,關了養殖場,失去了生活來源,他們現在靠什么謀生呢?”邵誠民又問。“我們鄉是‘中國茶花之鄉’,也是婺城區的‘苗木之鄉’,很多溫室甲魚養殖戶關停養殖場后,復墾土地,轉型當苗農了。”鄭正連介紹。邵誠民對此很感興趣,決定跟著鄭正連去農戶家中深入采訪。
說話間,竹馬鄉東宅村的村支書周紹玉走了進來,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河道保潔員。邵誠民得悉后拉著周紹玉坐下“嘮嘮嗑”。“當河道保潔員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啊。”周紹玉感慨道。隨后,他將自己成為保潔員的前因后果、難忘之事一一道來。邵誠民耐心地聽著,不時引導,問出了許多感人細節。“河道保潔員看似一個平凡的崗位,要做得稱職也不容易啊。”邵誠民說。
隨后,鄭正連帶著我們來到汪山頭村。他介紹,眼前的土地過去都是冒著黑煙的溫室甲魚養殖場。我們走進過去的溫室甲魚養殖大戶汪生發家中,轉型后的他種起了茶花,茶花園已經初具規模。邵誠民與他促膝長談,深入采訪。治水治得怎么樣,要眼見為實。上午采訪結束后,我們還現場走訪了盤溪、長湖聯民村段,親眼看到了治水初顯成效的河流。
當天下午我們的采風地點是乾西鄉柵川村和湖頭村。彼時天色陰暗,大雨將至,考慮到進入柵川村的道路下大雨便比較難行,吃過午飯后,我們馬上出發。果不其然,剛在柵川村辦公室坐下,天便下起瓢潑大雨。村支書于衛東向我們介紹了柵川村治水工作。邵誠民說,之前有一次他經過柵川村,那時環境面貌還不太理想,如今看來確實大變樣了。
離開柵川,我們又趕到湖頭村,與村支書陳加平深入交談。天公作美,采訪結束時正好雨停,我們跟著陳加平游覽了“小西湖”,陳加平邊走邊向我們介紹。在他的講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過去的“臭水溝”蛻變為眼前美麗公園的一幕幕。
B、第二天:白龍橋鎮——長山鄉
第二天上午,我們在白龍橋鎮治水聯絡員楊英劍的帶領下走訪白沙溪。我們首先來到白沙春曉小區旁,只見堰壩上三三兩兩的婦女在歡快浣衣,一位婦女的小狗也踩著石頭一步步跨到堰壩上玩耍。溪邊聚集著好幾批垂釣者,他們神情悠閑,邊欣賞著湖光山色,邊靜靜等待魚兒上鉤。一些垂釣者臨走前將網兜里的魚放回幾條。顯然,他們并不為釣到多少魚,只為享受那釣魚的過程。
我們沿著溪邊往前走,楊英劍向我們介紹了白沙溪這兩年的變化。他說,經過整治,白沙溪水質變好,去年元旦,八婺冬泳健兒們就在這里舉辦過“五水共治,泳者歸來”冬泳活動,當時白沙溪部分斷面水質就已經達到三類水。不遠處,一位阿姨拿著一張紙,對著溪水練歌。邵誠民上前打招呼,與她交談了一番。這位王阿姨說,她老公是白龍橋鎮人,過去住在市區,每逢這個季節,她都會皮膚過敏。幾個月前,她與丈夫住回白龍橋,家就在白沙溪不遠處,現在她經常到白沙溪邊散散步。“我喜歡唱歌,對著這好風光,感覺心情舒暢,練起歌來也更起勁。”王阿姨說。我們一路往前走,只見溪邊還有不少前來鍛煉的市民。
“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座白龍橋。橋下外婆在講著那故事,坐在橋上看到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這是許多金華人都熟悉的歌。如今,在白沙溪上,老的白龍橋猶在,居民們還是習慣從老橋進出,清晨橋上還有菜農擺攤賣菜。幾年前,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廊橋拔地而起。雨后的白沙溪邊空氣格外清新,我們在古廊橋看到許多前去游玩的居民。據說,這里曾經荒草叢生,溪里垃圾遍地。經過治理,這里已經成了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隨后我們來到古方一村。這里的溪段水量較淺,溪中間有不少裸露的平臺,附近幾個村的婦女都喜歡來這里洗衣服。她們穿著雨褲趟進溪里,一邊洗衣服,一邊拉家常。不遠處,幾只白鷺在水面上歡快嬉戲。在古方一村新建的涼亭里,該村支委朱根華向我們介紹了白沙溪的變化。說話間,該村的老支書,如今的河道保潔員楊桂生,挑著畚箕從溪里走出來。邵誠民與他交談了許久,了解他當河道保潔員的故事。“老黨員思想好,敢于擔當,河道的美麗有他們一份功勞。”邵誠民說。
當天下午我們來到長山鄉,去探訪一條過去婺城有名的“黑臭河”——漪溪。從二環南路拐進石門村,眼前是一條寬敞的四車道公路,兩邊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在石門村村口下車,漪溪就在腳下淌過。只見溪水潺潺,溪里不見漂浮垃圾,溪邊用石子砌成的綠化帶里生機勃勃。
據了解,石門村過去畜禽養殖業發達,由于養殖污水直排、溪邊路邊牛糞堆積,溪水又黑又臭,村民根本不敢靠近。去年,包括石門村在內,整個長山鄉關停、拆除了87家低小散畜禽養殖場,提升、整治了128家規模化養殖場,漪溪水質得到明顯提升。經過駁岸、種植綠化、美化村容等,“黑臭河”漪溪破繭重生,大步朝著治水“樣板河”的目標前進。從長山鄉副鄉長陳偉貞和石門村村支書胡小榮口中,我們了解了漪溪的蛻變。邵誠民與他們深入交談,了解整治畜禽養殖業背后的艱辛。
隨后,陳偉貞帶我們來到漪溪烏石屏村段。該村位于漪溪中上游,水質更加清澈,站在溪邊都能看到溪底的石子。陳偉貞說,早些年,烏石屏村的菜農們在溪里洗菜,把爛菜葉、爛番薯等都扔在河里,果農們則是亂扔爛水果,河水又臟又臭。經過前期整治,如今這一段的水變好了,用一些村民的話說,大清早的水都能直接挑回家喝。去年12月份,婺城區團委、少工委在該村啟動“家園風景秀”活動,志愿者們以該村為試點,全面參與垃圾分類、整理庭院、粉刷墻壁、清理垃圾……現在的烏石屏村改頭換面,溪水潺潺、村容整潔,一派美麗鄉村景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