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背后離不開公平合理的補償政策,離不開居民的理解支持,更離不開一支作風優良的干部隊伍。
《民生周刊》記者陳文波劉燁燁□應飛舟
3月24日上午,仲春的浙江金華依然透著一絲涼意。
記者一行來到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二七新村所在地。眼前是一片廢墟,地上是成堆的瓦礫。很難想象,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經一派繁榮,是全金華最好的“鐵路新村”。
一年前,這里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遷。
二七區塊,這個位于金華市核心區域,全浙江省體量最大的城市棚戶區,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就邁出了項目改造的最關鍵一步。1.7萬二七人的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調研金華市二七區塊改造工程
浙江省建設廳廳長談月明實地調研金華二七區塊改造工程
二七新村前世今生
二七新村區塊位于金華市江北老城區,隸屬婺城區城西街道,區塊內原有居住人口17000多人。
區塊內的建筑,最早建于解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后,這里開始出現一些四五層甚至六層的樓房,在金華市區,可謂高樓林立。改革開放以后,這里的人愈加多起來。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這里又相繼建成了一些商業、辦公和住宅用房,房子也越來越多。
1996年,金華火車站搬遷后,新村變得冷清,她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日漸衰落。
金華市婺城區委常委、二七區塊改造工程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賈獻成說,火車站搬遷后,二七新村如城市中心一道難掩的“傷疤”,擠擠挨挨的平房一大片,住在這里的6000多戶居民,仍有部分一家三代擠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子,過著“拎馬桶”的生活。
“小雨內澇,大雨外澇,污水橫流,苦不堪言。”賈獻成這樣形容當時的二七新村。
十年等待一朝破冰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二七區塊的現實環境與群眾改善生活的要求形成突出矛盾。金華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解決這一矛盾,最有效、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對該區塊整體改造。
賈獻成說,從2004年起,金華市委、市政府就動議將二七新村區塊列入改造范圍,因涉及鐵路貨場搬遷、無證建筑量大、資金巨大等困難,改造工程一直沒有啟動。
2011年上半年,金華市委、市政府作出啟動二七新村區塊改造和金華站鐵路貨場搬遷的決策。2012年,二七區塊的改造有了較為具體的規劃。改造二七區塊航船的桅桿,開始顯現在婺江上空的晨曦中。
2014年,婺城區政府正式作出了二七區塊舊城改造房屋征收的決定,二七區塊邁出了鳳凰涅槃的第一步。
據賈獻成介紹,2014年是二七區塊舊城改造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金華市委、市政府從順應民意和推進城市建設的大局出發,作出了改造建設的重大決策,并將其列為重點改造項目。作為金華推進舊城改造的重頭戲,它的改造是全市人民翹首以盼的大好事。
克服難題加緊改造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如何做了。
作為二七棚改項目的責任主體,婺城區委、區政府快速行動,將整個二七區塊劃分為17個征收區塊、100個工作網格,工作團隊也依此層層組建,堅持領導帶頭、上下聯動,形成了全力以赴克難攻堅的好局面。
“我們共組建19個征收工作組和12個綜合專業組。全區動員了43名副處級以上領導,600多名機關、鄉鎮、街道干部,另有59名市機關選派干部。”二七區塊改造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張榕說。
賈獻成說:“以往征收過程中,居民們總會打聽別人家拿了多少補償款,若是聽到了誰家拿得多些,不免懷疑這家走了后門。”
為打消被征收居民的疑惑,指揮部將所有政策依據、補償標準、安置情況都錄入了一個專門的信息系統,每個工作環節都曬在“陽光”下。被征收人還可以通過這一系統查詢本區塊內其他被征收戶的征收與補償信息。
為了杜絕“先簽約吃虧,后簽約得益”的狀況,該系統還設置了時間控制功能,征收規定的簽約期限到期將自動關閉征收獎勵項目。
賈獻成說,婺城區征收過程中,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依法征收、陽光征收、和諧征收、合力征收、廉潔征收,并出臺政策保障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利益,用看得見的實例打動群眾,贏得群眾理解和支持。
鐵路房屋征收是二七區塊改造中的一個難題,婺城區政府主動加強與鐵路部門溝通協調,贏得了鐵路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一是完成了鐵路部門房產調查摸底工作。二是達成了鐵路直管公房征收處置協議。三是基本完成了鐵路生產經營用房征收調查確認。
“二七區塊房屋征收,以其范圍之廣、對象之多、任務之重、速度之快、成效之好,創造了金華乃至浙江省房屋征收史上多項紀錄,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大規模房屋征收工作實踐。”金華市政府相關人員如是說。
上下一心群眾支持
“現在想想,我真對不起我媽。”說完這句話,55歲的楊菁忍不住落淚。
楊菁是第七區塊的工作人員,就在征遷工作進入攻堅期時,她80歲的母親病倒了。那段時間,楊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下班后還要趕到醫院照顧母親。
楊菁和征遷戶們交朋友,幫他們解決各種生活上的問題。但是,就在工作即將告捷時,醫院卻傳來了母親離世的消息。
胡衛連是第十三區塊的工作人員。這里有位名叫王小青的住戶,身患癌癥,丈夫有抑郁癥,心臟裝了起搏器,這個家庭是不幸的。
丈夫不愿意拆遷,夜里磨刀以抵制工作人員進家門。胡衛連帶著水果、米、油多次上門做工作,還帶著這一家搬離了54平方米的小房子,找到了119平方米的大房子。冰山終于被融化,王小青一家與胡衛連成了好朋友,生活的陰霾一點點散去。
王旭生,婺城區科技局副局長,分到第九區塊第六網格工作。有一拆遷戶,戶主已去世多年,妻子90多歲且患有老年癡呆癥,子女多在外地,怎么妥善安置老人成了子女們的大難題。了解情況后,王旭生立即幫忙聯系讓老人住進了金華二院,順利解決了拆遷戶的后顧之憂。正是這樣站在拆遷居民的角度,順著他們的合理要求尋求突破口,使得許多拆遷難題迎刃而解。在王旭生的帶領下,該網格內66戶拆遷戶順利拆遷。
第五區塊的工作人員方炳祿,在征遷期間得知區塊一位不愿搬遷的張姓老人是孤寡老人,只能靠拐杖行走。為此,方炳祿隔三岔五地給老人買菜,扶他上樓。
“工作人員待我像家人,我被他們感動了,他們積極幫我找房子。這次政策很好,剛好可以趁此改善居住環境。”一段時間的悉心照料讓老張很感動,逐漸改變主意同意搬遷。
今年75歲的徐杰是金華通濟運輸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他和老伴將一面寫有“真情贏民心,值得點贊”的錦旗送到第十五區塊辦公點。徐杰領到了81萬余元的補償款,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家原先的房子只有60平方米,“房屋破舊,終日曬不到太陽,一天24小時都需要開燈照明”。
“改善居住環境這么好的事,我舉雙手贊成。”徐杰是第十五區塊第一個簽約的住戶。
“這里拆不掉,我胡子就不刮。”第六區塊工作人員高俊勇向拆遷戶做出了承諾,為的是讓大家信任他。高俊勇印制各種與工作相關的信息小卡片給所轄網格的居民,做好服務。
據了解,高俊勇在一天內就評估了30多戶人家,工作效率幾乎無人能及。
到2015年6月,征遷戶中99%已騰空房屋。數字背后離不開公平合理的補償政策,離不開居民的理解支持,更離不開一支作風優良的干部隊伍。
改善民生共建藍圖
記者一行來到丁雅蓮家里時,她正在寬敞、氣派的大房子做著家務。
丁雅蓮說,她家原本住在二七區塊70平米的老房子里,如今的房子近150平米。
“搬進這樣的大房子,由于優惠政策,我只貼了2萬來元。”丁雅蓮說。
一枚特殊的黨徽,被工作人員劉嬌英小心收藏著。這枚建黨70周年時的特殊黨徽,是年逾八旬的老黨員倪道義送給她的。
“他們為住戶所付出的,讓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在倪道義的新家里,他這樣對記者說。
原來,支持征收工作的倪道義夫婦,在購買安置房時遇上了難題。正當二老發愁時,劉嬌英站了出來,幫老人挑選了近10處房源,終于挑到了合適的房子。老人的新房子地理位置非常好,開心得合不攏嘴。
因為征遷,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婺城區政府也對二七項目進行了科學規劃和招商。
改造二七區塊,旨在提升城市品位。按照規劃,未來的二七區塊將充分保留老金華記憶,把具有歷史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建筑、場地、環境等要素加以利用和改造,打通城市脈絡,充分利用鐵路遺址,打造兼具歷史人文氣息和城市特質的鐵路遺址公園,成為金華城市濱水核心區和舊城改造示范區。
同時,自2015年7月底開始,按照“統一規劃、整體運作、滾動開發、精準招商”的整體招商思路、“分批推地、分期付款、分塊建設”的開發運作合作模式,婺城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與萬科、保利、綠城、萬達、恒大、碧桂園等20多家全國知名房地產企業及保集、金地、新紀元等10多家金華本土優勢企業開展招商洽談和實地考察。
2016年1月20日,首期出讓地塊由中天集團成功競得,實現了年初完成房屋征收、年底出讓地塊的目標。
二七區塊老街、老巷、老房子正漸漸隱入歷史,新的藍圖正迎著朝陽徐徐展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