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般婺劇團有所不同,在新獅芙蓉婺劇團里,清一色的全是退休老人,大部分老人都是從喜歡聽婺劇開始,才加入了這個大集體。沒曾想,幾年過去了,新獅芙蓉婺劇團算得上是專業婺劇團了,不但能承擔送戲下鄉等活動,還在許多比賽中獲得了榮譽,這些成績,則要歸功于創辦婺劇團的方德進了,今年72歲的他,仍舊在為婺劇事業努力著。
近日,記者走進新獅芙蓉婺劇團,聽團長方德進講述他與婺劇團的故事。
利用興趣組建演唱隊
方德進出生于1945年,是新獅街道五一社區人。在他小時候,便喜歡在臺前聽婺劇團的演員們唱戲,這也為以后自己學習婺劇積累了不少經驗。方德進16歲時開始在附近的石灰廠工作,工作期間,經常能聽見許多喜歡婺劇的同事們唱婺劇,于是他也加入了這個隊伍。
“白天上班,晚上學習婺劇。”16歲以后的幾年時間里,從晚上7點到9點的兩個小時,方德進全部花在了婺劇上。說起自己是如何自學的,方德進告訴記者:“因為以前婺劇聽得多了,學習的時候腦子里自然會有聲音出現。可能因為喜歡所以學得比別人快。”直到20歲,經歷“文革”時期,唱婺劇才停了下來。“那一年6月份,《渭水訪賢》那場戲的40分鐘是我唱過的最后一場戲。”方德進說。
一直到2002年方德進退休后,他才又萌生了唱婺劇的想法。剛退休那會,他經常去婺州公園跟婺劇票友一起玩。“每次都是唱那幾個熟悉的段子,總覺得不盡興。”方德進說,那時候,他看到每天來婺州公園唱戲的老人這么多,就萌發了組織一支婺劇表演隊的想法。某一天,方德進路過人民廣場的時候,看到了一場由老年人表演的折子戲。出場時,老人們那動作那神情跟舞臺上的專業演員有一拼。表演時,圍觀的群眾也紛紛叫好。方德進想,何不就組建一個婺劇演唱隊呢?
演唱隊剛成立之初,只有13個隊員,也有許多隊員疑惑:“以前是只聽過沒唱過,能唱好嗎?”可方德進卻信心十足:“以前我自己不也是自學嗎,大家一起先跟著碟片唱,先把整體的輪廓學起來,細節上我再教你們唱。”就這樣,婺劇演唱隊成立了,有了目標以后,他們的演唱隊也開始從小打小鬧走上正規化道路,每周二、四、六下午都會在新獅街道五一村的老年活動室里排演。
2008年,婺劇演唱隊正式更名成新獅芙蓉婺劇團,隊員也從原本的13人變成了現在的30余人,如今,婺劇團有婺劇《龍鳳閣》等傳統戲11本、婺劇《百壽圖》、《渭水訪賢》等22個折子戲,另有舞蹈、道情、小品等文藝宣傳節目。2003年10月至今,新獅芙蓉婺劇團先后在市區及周邊鄉鎮演出350余場,受眾達10萬余人。方德進本人也先后榮獲“婺城區文化示范戶”、“浙江省文化示范戶”、婺城區農村文化“領雁獎”等榮譽稱號。
創作、編排樣樣拿手
排戲最難的便是角色分配,排練了這么長時間,老人們都想露把臉,都想演主角。這個時候,方德進唯有利用他作為領頭人的“強權”,直接分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一個戲的主角只有一兩個,誰演得好誰就可以上。看我做事挺公正的,大家就沒什么意見了。”方德進說,也因為這樣,大家學得更努力了。
除此之外,要演好一場戲,光靠演員們的努力表演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服裝、道具來配合襯托。而這些在演唱隊剛成立的時候一樣都沒有,如今,卻有好幾只大箱子了。服裝大多是方德進從一些專業的婺劇團那邊“討”來的,還有一些是贊助的,道具則是老人們親手做的,很簡單也很實用。
方德進還記得,其中大部分道具是自己為黃大仙排了一部叫做《黃大仙傳奇》的戲贊助得來的。“在這里表演我們沒有收入,有時候還要貼錢,有人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千塊錢給演唱隊添置新道具,這讓我很感動。”方德進說,他們的表演隊是業余的,但是做起事來每個人都很認真、很敬業。
說起創作,方德進又有話說了:“創作比唱戲要難得多,《黃大仙傳奇》一部戲就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里面的劇本是請人拿著資料編的,但是戲里的曲調,什么地方得用上什么樂器,還有舞臺演員的編排,都是要靠自己動腦子。”當記者問及這些排練的技巧從何而來時,方德進笑笑說:“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不就會了嗎。”
如果說,演唱隊的充實生活帶給了老人們開心,那么演出帶給他們的則是另一番享受。“原來一直是為玩玩,自己開心就好了,從沒想過還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劇團黨支部書記倪菊芬說,現在婺劇團還經常被邀請去鄉下演出,平時排練的時候隊員們也更起勁了。
說起婺劇團的領頭羊方德進,倪菊芬則用了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嘔心瀝血。“平時他的身體就不太好,年紀也大了,之前心臟還做過搭橋手術,平時看他不怎么來勁,一到排戲了這精力都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倪菊芬說,“演員們在舞臺上排戲,他就算身體再怎么不舒服也要在旁邊看著排完,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劇團里。”對此,方德進則表示:“演員們在舞臺上演得開心,觀眾看得開心就夠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