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區(qū)“整治環(huán)境,扮靚金華”開展動員部署以后,白龍橋鎮(zhèn)域內區(qū)、鎮(zhèn)兩級人大代表積極行動,充分發(fā)揮代表作用,積極助力環(huán)境整治工作,在黨委重大戰(zhàn)略決策和部署中踐行履職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把人大代表工作融入到黨委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中;發(fā)出人大代表的聲音,拿出人大代表的動作,展現(xiàn)人大代表的作為,同時又作為村黨支部的村支書或村主任,帶領和發(fā)動“村兩委”、黨員、群眾對所在村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整治活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報記者連日來,走進白龍橋鎮(zhèn)潘村垅、鄭陽、王路蕩、古方一村等村可以看到,在人大代表、村“兩委”干部帶動下,黨員、村民們紛紛加入到村容村貌整治行動的隊伍當中,拆除亂搭亂建、搞好門前綠化,美麗的農村環(huán)境頓時和白龍橋秀美山水相應成景…本文記敘部分人大代表在開展整治中的事跡和展現(xiàn)的人大代表風采。
黃根彬:
讓村民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名片】婺城區(qū)人大代表 潘村垅村村支書
連日來,潘村垅村“四治兩化”整治現(xiàn)場一片火熱,聯(lián)村干部、村委、村民們走遍全村各個角落,查找各處臟亂差以及衛(wèi)生死角,村民代表們對自家的房前屋后進行“大掃除”確保整潔、干凈,大家一同為村級環(huán)境揮灑著汗水。然而在這之前,情況并不是這樣。“起初,村民們并沒有發(fā)動起來,只有村兩委在干”,黃根彬描述,光靠村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fā)動群眾,然而當時發(fā)動群眾確實有些難,不過隨后他就想出了辦法。
4月17日上午,黃根彬組織潘村垅村黨員、村兩委、村民代表共約四十多人共同前往金東區(qū)、武義縣等地,實地參觀學習“四治兩化”工作先進經驗,以兄弟鄉(xiāng)、村的實際工作成效為標桿,有效解決村干部在整治工作中找不準目標、定不好標準的問題。實地參觀讓大家陷入反思中,同時也激發(fā)了大家的動力。他們紛紛表示回去以后要認真思考,學習借鑒好做法、好經驗,為今后村子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發(fā)揮村民的作用。
緊接著,黃根彬又在全村召開“四治兩化”工作動員大會,會上與村委、黨員、村民代表簽訂承諾書,立下“軍令狀”,現(xiàn)場承諾要做好“四治兩化”工作,并確定工作目標,立足本村特色,采取實際行動,建設美麗村莊。
村子是村民的村子,村莊環(huán)境美了,村民都受益。在村民代表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從18日開始,他們先將家中搞干凈,并到親戚家宣傳政策,發(fā)動全部村民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有時面對村中孤寡老人無法搬動家門口的重物,村民們都會一起幫忙搬。19日,潘村垅村開始開展全面工作,力爭達到生活污水不隨意亂倒、外流,房屋墻體干凈,村中無違法建筑,無亂堆亂放,無私自搭建的雨棚、遮陽棚及其他違章建筑,在可以綠化的位子補種苗木、草坪。
伍建忠:
城市環(huán)境不能靠突擊整治
【名片】 婺城區(qū)人大代表鄭陽村村支書兼主任
用自家的注塑業(yè)帶動鄉(xiāng)親致富,用實在的行動推動村里發(fā)展,用平凡的愛心關注老年人的生活。這是鄭陽村村民們對伍建忠的一致評價。伍建忠告訴記者,他們一年只專注于一件重點工作,不求快,但求一步一腳印,保質保量完成工作。在伍建忠的帶領下,村里的環(huán)境不斷提升,相繼完成了舊村改造、飲用水改造、村莊綠化亮化工程、電網改造工程、污水管網改造、居家養(yǎng)老中心建立等一大批惠民工程。
今年的重點工作是區(qū)級秀美村的創(chuàng)建工作。有了之前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積淀,村級辦公樓門前的路面拓寬硬化、村級環(huán)境再度升級、村民的休閑文化廣場建成、道路兩旁舒適的綠化帶……對比以前,村里又增添了不少美麗的景色。
兩路兩側整治工作中,鄭陽村涉及到的整治點均集中在二環(huán)線兩側公鐵立交橋下面,分別存在橋下空地處垃圾堆放、通往怡村的灌溉渠道有漂浮物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村兩委們卻只花了兩天時間,渠道就恢復了往日的清澈,空地處的垃圾都消失不見了,重點醒目路段旁還豎起了提示牌。為什么鄭陽村能如此快速地解決這些問題?其實并不是有什么秘訣,在伍建忠看來,環(huán)境整治問題并不能靠突擊整治,而是必須有長效管理機制。只要把這次的整治行動當成開展秀美村創(chuàng)建工作的一部分,盡心去完成就自然快了。
對于村級環(huán)境的把控,伍建忠制定了幾條準則,一是與村民談事或工作時,邊上必須要有監(jiān)督人員。更客觀地去處理這件事,站在村民的利益角度去思考問題。二是要親力親為,村委要實地去看,實地去了解,對于保潔員是否到崗,是否開展工作要及時查看與督促。三是外來人可以住進來,但是廢品絕對不能拉進來。通過給外來人口垃圾分類、環(huán)境整治培訓,提升其素質,防患于未然。
徐志亮:
讓村莊成為國道旁一道風景線
【名片】婺城區(qū)人大代表王路蕩村村支書
如何將王路蕩村入村口高鐵沿線這塊區(qū)域清理到位?拆除到位?這是徐志亮近日正帶領村委一同開展的工作,也是他一直以來在思索的問題。
王路蕩村地勢環(huán)境特殊,處于330國道與賓虹西路交叉地段,通往村中心的兩個入口分別就處于330國道高鐵橋下路段、賓虹西路兩地。村莊的整潔度、兩路兩側的環(huán)境問題直接關系到主干道的整體形象。
結合近期市、區(qū)兩路兩側專項檢查行動,王路蕩村就查找出8個整治點,環(huán)境問題刻不容緩。為此,徐志亮深感責任重大,他組織村委們共探討,提出要進一步提升村莊的環(huán)境,共同打造330國道沿路美麗風景線。
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徐志亮每天將鎮(zhèn)里落實下來的任務點走一遍,并帶著村委深入村莊小道、入村口等重點路段展開自查,自清工作,常常到晚上還沒有結束工作。針對王路蕩村高鐵橋下墻體廣告涂鴉、垃圾堆放等問題得到及時的整改。
除了開展垃圾清理,橋墩粉刷,330國道邊的赤膊房與房屋拆除工作也是王路蕩村的重難點工作。自去年330國道沿線整治,拆除了沿線的房屋后,在紅線內,原本被遮擋的赤膊房露出了臉,且王路蕩村原先還有3、4戶房屋拆除工作進展困難。“關鍵還是要做好農戶的思想工作。”正如徐志亮所說。每天清晨6點以前,晚上7點以后,都是他上門探訪農戶的時間。對于農戶的不理解,或是與其他戶比較時,徐志亮總是以最真誠、最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應對,遇到農戶有什么難題,他幫忙奔走,在能力范圍內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