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舞蹈進校園”的話題越來越熱。不少人發現,過去,中國基礎教育更加傾向于傳授知識,培養應試能力。但現實卻是,一些基礎知識非常扎實的學生,在想象力、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十分匱乏。因此,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藝術教育十分必要。日前,記者就采訪了環城小學音樂老師蔡艷萍和北苑小學音樂老師李艷丹,讓她們談談舞蹈對于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
舞蹈教育的發展
1994年,蔡艷萍作為舞蹈特招生從金華師范學校畢業,來到環城小學擔任音樂老師。據她回憶,雖然當時舞蹈并未在小學校園內風靡,但課堂上已經有簡單的舞蹈動作,配合歌曲來進行律動教學,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表演能力。而且,當時省、市、區的舞蹈賽事大大小小有很多,為了參賽,環城小學早已開設了舞蹈興趣班,每周末上一堂課。
不過,除了學校的興趣班,很少有學生在外繼續進行舞蹈培訓,相比藝術,家長更重視孩子語數英等課程的成績,這也使得舞蹈教育發展緩慢。
“那時舞蹈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注重舞姿的訓練,要求孩子動作做到位就可以了。對孩子的軟開度、下腰、劈叉等基本功沒有什么要求。”蔡艷萍說。
與蔡艷萍有同感的,還有李艷丹。李艷丹是2001年來到北苑小學擔任音樂老師的,曾任金華市舞蹈家協會秘書長,現在是北苑小學音樂組教研組長。她告訴記者,以前孩子學舞蹈,多以模仿為主,誰的作品好,大家都一蜂窩地跑去學,看誰學得最像,誰就是最好。
不過,隨著教育思路的改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兒童的重要性,這也使得舞蹈教育迎來了“春天”。這點,從眾多的課外補習班就可以看出端倪,芭蕾、街舞、拉丁、民族舞等舞種百花齊放,孩子也有了多樣的選擇。
“尤其是家長,以前家長覺得小孩子學跳舞是不務正業,會耽誤學習。特別是賽前,我們給孩子進行加班加點的訓練,家長也頗有微詞。不過現在就不同了,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一聽學校要搞文藝節目,都很支持,服裝、道具、鞋襪買得也特別積極。”蔡艷萍笑道。
除了家長的思想轉變,小學舞蹈的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了,并開始從單純的模仿向創新轉變。蔡艷萍發現,優秀少兒舞蹈作品在主題上,更加貼近生活,而且能夠真實反映青少年豐富的校園生活和精彩的內心世界。
練舞是練人,跳舞是育人
“練舞是練人,跳舞是育人。因為舞蹈的教育貫穿在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語言教育的整個過程,舞蹈教育其實是一個心靈教育的過程。”對于這句話,李艷丹的理解尤為深刻。
2001年,當她剛進入北苑小學時,全校只有1個音樂老師,還是男的,孩子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舞蹈。李艷丹臨危受命,從一年級中挑選了20個孩子組成舞蹈隊,從零基礎帶起,一路跳到了畢業。不僅獲得過市、區一等獎,還曾入圍國家比賽三等獎。
在李艷丹看來,孩子從小學習舞蹈,有很多益處,比如氣質、形體、協調性、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表現能力。“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舞蹈會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里,形成對‘美’的判斷。”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歸根結底應該是情感教育。美育讓學生明辨善惡是非、高尚與低下、崇高與卑劣。同時,美育還能大幅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創造力。“畢竟,會考試不等于能創新。然而,未來社會恰恰需要創新型人才。那么,創新從哪兒來呢?我認為藝術教育是不容忽視的。”
李艷丹說,孩子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體會到美與丑的區別,學會用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與此同時,他們會接受到很多正能量的思想觀念。“你很難想象,一個接受了良好藝術教育的孩子,走在大街上會隨地吐痰、開口說臟話”。無形之中,孩子的綜合素質就提高了。
蔡艷萍也認為,中小學舞蹈教育作為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并非可有可無。中小學生學習舞蹈,能夠在身體上有所感悟,在精神上認識舞蹈藝術,做到這兩點,就可以為舞蹈的未來發展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礎。因為,舞蹈藝術是需要人們欣賞的,孩子們經過了最初的舞蹈教育,即使將來沒有成為職業舞蹈家,他們長大以后,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欣賞者,愿意走進劇院去欣賞舞蹈藝術。
不過,雖然舞蹈教育迎來了“春天”,但師資力量不足,家長重視程度不高,舞蹈課程體系不成熟等問題依舊存在。舞蹈藝術真正走進校園還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兩位老師都期待,未來,可以通過舞蹈教育這一抓手,實現人口素養的普遍提高,讓孩子們從舞蹈中真正體會什么是真善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