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窯疊燒,殘片黏連,形似蓮花座,婺州人在上面供一尊金華玉制的佛;婺土制坯,隨意創(chuàng)作,任其于窯火中涅槃成瓷,窯變萬千,婺州人拿它種菖蒲、艾草,抑或是多肉,當個案頭清供;再不濟的,也被婺州人擱在正廳,做個煙灰缸。它們多是金華人在城鄉(xiāng)各處婺州窯體驗館DIY的婺窯仿古瓷。近年來,金華興鄉(xiāng)村文化游,也有人在旅途中,巧在村里人家的房前屋后,或是斷壁殘垣的角落尋來的。
婺窯作為串聯(lián)古今的文化瓷,儼然已成為婺州人的文化新時尚。婺州鄉(xiāng)下的尋常阡陌間,婺州人在黏土中加入婺瓷筑墻,留予后人邂逅“凈土掩瓷,桂香襲人”的文化意境,此番圖景也曾一度爆紅微信朋友圈。而白沙溪流域曾于千年前孕育了燦爛的婺窯文化,更承載著婺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1976年,韓國新安海域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艙內有陶瓷器一萬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鈞窯系”瓷器產自金華鐵店窯,包括三足水盤、注子、花盆三個品種。1983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到日本參觀展覽時,對此做了確認。1981年,日本文化報部、文化財管理局《新安海底遺物》一文對此做了詳細報道。
婺窯鐵店窯遺址位于婺城區(qū)瑯琊鎮(zhèn),與白沙溪直線距離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產松木,多粉砂巖。自北宋年間(約公元960年),這里便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與我國多數南方窯系相似,婺州古窯多為龍窯,坐北朝南,與地面約呈30度角,窯身有多處添柴口,以實現窯火層層升溫,在古代,一窯瓷器通常要經過半個月的煅燒。相傳鐵店窯址即有三條龍窯。龍窯旁,通常配套有濾泥設施,窯工們采集的瓷土須經碾磨,泡水,通過五道濾口,變得十分細膩,而后風干,方能使用。受氣候條件影響,窯工唯有選在秋后氣候干燥、天氣晴好時方能拉坯、燒窯,土生瓷,窯變常有,風云不定,燒窯及開窯前,窯工們必要祭祀窯神“神農氏”。據相關史料載,婺州鐵店的這支窯火持續(xù)燃至元代,約公元1271年。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首創(chuàng)化妝土工藝,于漢代中期即開始使用青、褐兩色釉。西漢以前,婺州窯原始瓷多見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現過青黃釉、彩釉等豐富的釉色,及針點紋、網格紋、連珠紋等修飾圖案。南宋時期,婺州窯吸收各地窯口之所長,燒制青白瓷、青瓷等,出產日用瓷及觀賞瓷,遠銷全國各地,并出現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發(fā)現的婺州鐵店窯瓷器即為宋元時期出口瓷。這些婺瓷由鐵店窯沿線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錢塘江,去往明州(現寧波),再行出海,對外貿易。
2001年,婺州鐵店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而在全國眾多古窯址中,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僅22家。2014年,“婺州窯陶瓷燒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婺州大地上亦涌現出陳新華、尹根有、邵文禮等諸多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數十米深的碎瓷片里,埋藏著古代婺窯太多不可解的歷史秘密。花口、鼓釘、獸足、弦紋、大器皿……每一片古瓷都在它幽深的光暈里,訴說著婺窯的千年發(fā)展足跡。
窯火邊軟綿綿的情歌還在山腳下傳唱,當年的燒窯人卻不知去了何方。當地人說,拉坯制瓷,心里想著什么,做出來的就是什么,環(huán)肥燕瘦,淡妝濃抹,美態(tài)千秋,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對瓷土說的心思,都藏在這古窯殘存的爐瓶杯盞里,也藏在古婺人家的各式酒器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