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對白沙文化的解讀,我是有些拔高了自己,恰當地說應該是用“淺讀”這個詞會更合適一些。“白沙文化”這個專屬名詞,我于近二十年前公開提出來,但是它在我的觀念當中還要更早一些。其實,你說不說它,你早說遲說,它都是客觀存在的,概念的東西本來就是對客觀存在的意識反映。關于“白沙文化”,今天被我們白沙人所呼喚,這正像一個人一樣,我們天天與他相見,之前因為我們不知他的名姓,只是一笑而過,而一知曉他的姓名之后,我們就會呼喚他、應答他,而今我們很多的人都認識了解“白沙文化”,也大致知道了“白沙文化”的含義。我呢,因為多年來一直未間斷地與地方文化為友,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借《今日婺城》專屬欄目試著作一番解讀,與廣大讀者共同研討這個話題。
我們在此講的“白沙文化”,非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文化,是某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層面什么的,而是指的具有考古學和歷史學意義上的一個專屬名詞,就像史書上講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先秦文化”等等一樣,它是具有一定地域性、時間性的,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范圍,具有一定特色的那種歷史產物,是人類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一定條件下所創造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或稱綜合),“白沙文化”就是我們千萬白沙人在千年以來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綜合。
白沙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之所以能貫以“白沙文化”所稱,它也并非簡單,并非隨意和隨便的,它的內涵應該是比較廣泛和深遠的。原諒筆者本人不能準確全面地以文表述,我以為不外乎如下幾點:
第一,首先是傳承2000年的白沙老爺的故事傳說,以及從這些故事傳說中所反映和體現出來的精神觀念,包括它留給世間的一些物質遺存。我以為這是我們白沙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內容。為什么白沙老爺的故事能傳承2000年?為什么他的傳說家喻戶曉,眾人皆知?為什么自唐以來,朝朝代代有那么多的封號和欽敕?為什么白沙地域及周鄰州縣會有那么多的白沙寺廟?包括一個白沙老爺本身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故事傳說?這眾多的為什么?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可終結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歌頌白沙老爺盧文臺當年率領白沙子民,興修白沙堰,治理白沙溪,為民辦事,造福子孫的高尚品德,白沙治水的精神,傳承了2000年,而今我們的黨和政府倡導“五水共治”,同樣體現了這樣一種為民著想,為民服務,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精神,白沙老爺盧文臺的傳說故事和精神品德是我們地方特有的一種文化,很少見有他例。
第二,白沙溪源自橫斷浙閩棲霞山末端,它的源頭出自遂昌和武義交界處,流經古時的金華縣,湯溪縣和蘭溪縣,灌溉地域跨至二州五縣,古時的白沙鄉地域廣闊寬泛,一條小小的河流,都是具有多州縣的流域,所以這里的民眾按著他們不同的居地,具有許多不同的習俗、民風。他們說的話也是有許多不同的方言特色,白沙處于多州縣的邊緣地帶,遠離都市,生產和生活需要文化和娛樂,所以這里就應運而生了許許多多具有白沙地方特色的山歌民謠,以及除了白沙老爺傳說故事之外的其它一些神話、傳說、故事和群眾文化和娛樂形式。
第三,白沙的婺窯文化和制酒文化。白沙地域北臨黃土丘陵地帶,方圓幾十里遍布黃土高坡,這里的地質條件最適合建制婺州龍窯,在松粘的紅土上挖溝壘壁,順坡而上,真是因地制宜,天時地利。第二個地利條件是白沙地域的地下遍布優質適宜的陶土瓷泥,就地取材,經濟實惠。第三個條件是黃土丘陵生長著漫山遍野的松樹林,正是燒制陶瓷所需的燃料來源。第四個條件是長年川流不息,水源豐富的白沙溪水自南向北,最終注入金華江,順江而行,上通金華、義烏、永康、東陽,下通蘭溪杭州,直至飄洋過海,當年在韓國新安海域打撈的一艘沉船中所載的諸多鈞瓷就是出自白沙鐵店窯宋代的產品。宋元時期,白沙龍窯如星羅棋布,據考僅是有文字可查的白沙古窯址就有二三十處之多,作為古代六大窯系之一的婺州窯,從質量上和數量上,白沙龍窯都堪稱婺州窯都之美譽。至于白沙制酒在古代白沙地方有官府衙門專屬制酒售酒的街巷,南溪邊上的“酤坊”就是其一,顧名思義,不正是如此嗎?試想,古代在金華地方有幾個是官府衙門專屬制酒售酒的街巷呢?除了古子城的“酒坊巷”和老金華城里的“馬門酒坊”還有多少專屬尚有規模的酒廠作坊呢?酒文化和窯文化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也是我白沙的一大特色。
第四,幾個曾經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及其文化。一是唐中期自蘭溪遷徒南山白沙溪口來落居的戶部尚書滕珦家門,其三個兒子滕遂、滕邁、滕邈均在朝為官,父子二代四進士,不僅官當得好,詩文更佳,時有白居易、劉禹錫、岑參、賀知章、杜牧等詩詞大家均與滕家結好,相互交游唱和。白居易有詩贈送滕珦致仕歸鄉,詩曰:“入鄉不杖歸時健,出郭乘軺到處夸,兒著繡衣身衣錦,東陽門外數滕家。”二是宋時白沙鄉下楊、楊家塔村的楊通、楊克忠家族,兩楊六進士,為官數十人,可為名門世家,方志史書均有傳記錄載。三是南宋石門倪氏家族,書香門第數百年,自宋至清初,一村一門竟有進士九人,秀才舉人等更是無數,其中多人為理學名士,為此堪稱江南小鄒魯之一嫡派。四是明初酤坊(今古方)朱氏楊氏家族,高官名士,一代風流,傳說至今,故事多多。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各個時期的一些典故史話,如長山的徐氏、朱氏、章氏,葉店的葉氏,后杜的杜氏等等,十分豐富盈實。
第五,近代發生在白沙地域的許許多多革命斗爭故事。如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粟裕將軍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在南山深處堅持了長達近三年的游擊戰爭,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抗戰初期,我黨金華縣委派胡華山、方南山來長山建立地下黨組織,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宣傳發動群眾,為革命發展力量、為抗戰作出貢獻。還有解放前夕,龍蟠人徐文佩受黨的指派,組建金肖支隊,在南山一帶開展武裝斗爭,配合解放軍殲滅金湯地方的反動勢力,他本人最終英勇犧牲,烈士英名永垂長青。另外,還有更早時期,白沙地方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黨運動和民國初期的地方民眾支持援助國民軍的北伐革命運動,白沙地方當年也是如火如荼,許多青年志士也為此獻出生命。當然,還有在抗戰時期,白沙地方軍民奮力與日寇開展了三次激戰的故事,在民間老人的心目中也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第六,有關歷史文物及其文化遺址、遺跡和遺存。
第七,其它及其有關意義深遠的諸多邊緣文化。
以往發生的事情,而今已然成為歷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白沙兩千年的歷程,同樣演釋了無數的珍貴史話,白沙的歷史文化,猶如寶藏,更需我們當今后人去發掘、整理,乃至弘揚光大。文化是珍品,可以欣賞,也可利用,實現它的價值,為世人造福。白沙文化可以與發展經濟、開發旅游、地方教育教學、民間生產生活等相結合。宣傳地方文化、整合地方文化、發展地方文化、利用地方文化,也是我們當今白沙人的一項重要使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