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這次舉行的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屆建筑師與文學藝術家的活動,重走,表示我們在繼承,我們在傳承、我們在感悟。我們的前輩大師們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那份執著和熱愛,在引領著我們的古建之路。之路,就表明我們在前行,前面的路還是曲折漫長的,我們要不斷地走下去。
剛才,金磊先生提到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的誕生和我們的民眾,特別是農村的文化遺產保護是不可分割的。2003年1月19日,在眉縣馬家鎮楊家村,5位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了一窖青銅器,他們沒有把青銅器分了,也沒有把它們賣給文物販子,而是捐贈給了國家。2004年7月20日,在貴州黎平縣,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雨橋被洪水推倒的時候,在場的124名侗族小伙子齊刷刷地越過洪水,搶救家鄉的風雨橋,三天三夜從貴州打撈到了廣西,百分之73%的構件被打撈回了自己的家鄉,重建了風雨橋。這兩件極為感人的、誕生于農村民眾保護文物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想,只有我們的億萬民眾對文化遺產、對身邊的文化遺產有感情,文化遺產才是最安全的。因此,2005年,為了更廣泛宣傳文化遺產的意義,我們定了一個目標——做三件事:第一,就是有一個文化遺產標志;第二,有一首遺產歌讓大家唱;第三,就是設立一個文化遺產日。
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意義和文物保護是不一樣的。文物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而且文化遺產更強調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過去文物保護,長期以來爭論不休,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但只有我們把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完整地傳承,這才是我們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目的。第二個,公眾參與性,文化遺產保護不是文物部門的專利,不是政府的專利,這是個億萬民眾都應該參與的一項世世代代應該注意的事業。所以從哪開始,打破單位、行業的界限,更多的部門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去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考古工作者非常辛苦,在村莊古鎮發現了考古遺址,披星戴月,用小叉子、小鏟子一點點挖出來,拍照、包裝,送到考古研究單位,三年五載工作圓滿后,恢復地平,撤掉圍欄、撤掉崗哨。其實大錯特錯,這么多年,在這片土地揭示出來的燦爛文化,出土的這些珍貴文物,和旁邊村莊的村民有什么親緣的,地緣的、情緣的關系,從來沒去研究,認為這就是文化遺產的全部。
今年的6月11是是中國文化遺產日,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我覺得是太了不起的口號了。老百姓只有親身感受到文化遺產對他現實生活有什么好處,他才會支持文化,參與文化行動。最后我想說一件事,就是工匠精神,劉敦楨先生也好,梁思成先生也好,大師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精神的。工匠精神是大師呈現給我們一代一代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的文物修繕工作要特別提倡工匠精神,我們要向劉敦楨先生學什么?我覺得就是要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踏踏實實地做傳統的東西。
(作者系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