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董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副理事長張宇
在前不久舉行的“敬畏自然守護遺產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徽州行第三屆建筑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上,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張宇,這個對行業頗有一些認知的職業建筑師,也是北京植物園溫室、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科技館新館的設計者。對于此次建筑與文學的交流活動,張宇也向我們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
在美麗的西溪南,張宇細心走訪了很多徽派建筑。談起如何保護古建筑的問題,張宇認為,一個城市是有機理的,保護古都,不是把幾個代表性建筑留下來就是保住了。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古建筑的保護不是一棟一棟的,應該是一個片區式的保護,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嘗試把文化傳承與古建筑的原有風貌相結合,把當地的原住民,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的一些生活習慣也一并保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鮮活的歷史保護,才是全方位的對歷史的尊重。
“好的城市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逼鋵,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張宇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一個建筑師如何才能更加具備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精神?后來,他發現了城市設計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重要性。
張宇認為,處于高速發展的中國,由于很難慢下來,建筑界整體處于浮躁狀態,追求利益帶來了設計和建筑的高速度,隨意抄襲、弄虛作假、粗制濫造風仍盛。城市設計的“千城一面”,標志性建筑的奇異古怪,“山寨”建筑的大量涌現,都是這種狀態的形象體現。它恰恰說明,沒有積攢起足夠的文化自覺底蘊的設計團隊及建筑師,中國建筑設計作品難逃“亂象”的惡果。此外,長官意志的“媚洋”,更助長了移花接木的不良傾向,從大城市到縣級市“唯洋風”盛行,不論是“形象工程”還是“面子工程”,都形成了一批與華夏文化格格不入的、缺少境界的建筑。地標是一個城市的象征,是市民樂于談論和交流的話題,它不僅應凝聚當下最杰出的建筑智慧,更將印證一段最偉大的城市傳奇。城市建筑地標之所以反映建筑設計的精神“路標”,是因為地標絕不僅僅應有獨特的外在形象,它更應該是城市精神的棲息地。也就是說,真正支撐它的是有時代活力的精神文化內涵及由此產生出的影響力、知名度和凝聚力。
說起中國好建筑,也是如此。他覺得中國好建筑就是要有中國特色、中國傳統、中國基因的建筑,概括起來就是“八字方針”:經濟、實用、綠色、美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