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十八棵青松》參加全省婺劇進校園精品匯報演出
引言:
由中宣部和文化部共同主辦的2016年新年戲曲晚會在流光溢彩的國家大劇院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領導同志、國務委員、全國政協部分領導同志,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等出席并觀看演出,喜迎新年。
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天下第一橋》的婺劇《斷橋》選段亮相本次晚會,這是今年央視戲曲晚會上演出時間最長的地方劇種節目,也是本屆晚會全省唯一入選節目,更是婺劇首次入選央視新年戲曲晚會。
2016年,央視猴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婺劇經過層層篩選,從全國眾多地方戲曲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入選猴年春晚戲曲聯唱《戲游花果山》的六個劇種之一。
當《姐妹易嫁》選段《樹上喜鵲叫喳喳》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唱響后,婺劇,這一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地方劇種,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隨著國家對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視,近年來,浙江省“婺劇進校園”現象被教育界、文化界廣泛關注。金華市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婺劇進校園”活動,“婺娃娃”們清婉的唱腔、婀娜的身段成了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戲曲傳承,關鍵要從娃娃抓起。讓我們走進浙江中部金華城東的一所學校,這是一所見證城市變遷的學校,沒有專業裝備更沒有什么名師的指導。但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先后五次走進央視,2015年,東市街小學選送的節目《十八棵青松》,從全省22個節目中脫穎而出,代表金華婺城區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婺劇進校園精品演出,在那里,孩子們和全省觀眾一起,共同追尋心中的婺劇夢……
他們的成長離不開校長賈秀軍等教師的培育,他們的成長給教育界、文化界以及自強不息的學子們以啟發和借鑒。
筆者所要講述的故事,是一朵朵“小小梅花”和他們老師的故事。
第三章婺劇之花綻放在校園
開發婺劇教材
當婺劇特色教育走上系統、正規的道路時,賈秀軍覺得,開發編寫一套婺劇教材,是當務之急。讓低年級孩子讀婺劇小故事,在有趣的情節中受到道德的教育;讓中年級孩子讀婺劇小百科,了解與婺劇相關的知識;讓高年級孩子從婺劇小韻文中得到文學方面的提升,品味婺劇的音韻美。這樣才能讓學校的每一個孩子享受婺劇教育的成果。
2014年初,東市街小學教師滕小祎接受了校長下達的一個任務,牽頭編寫一套與婺劇有關的讀本,給孩子們看。
一開始,滕小祎覺得自己腦子里裝的婺劇知識少得可憐。慢慢地,滕小祎理清了一個大致的框架:低年級以婺劇小百科為主,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讓孩子們在閱讀中了解有關婺劇的知識;中年級以婺劇小故事為主,通過婺劇劇目內容的改編,讓孩子們從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高年級以婺劇中的經典唱詞選摘為主,統稱為“婺劇小韻文”,供孩子們邊讀邊誦邊模仿唱腔。
框架得到了有關領導的認可,滕小祎就開始組織學校老師分工協作,找尋資料。開始,她到百度中搜索,去浙江婺劇團的資料室查找,有關文字資料寥寥無幾,完全夠不成編寫一本書的。后來,好不容易從浙江師范大學鄧琪瑛女士手中獲得了一些婺劇劇目的內容介紹。大家便決定就先從“婺劇小故事”的改編入手。
滕小祎仔細地看著第一篇婺劇劇目內容簡介,其中的人物關系復雜,主角特征并不明顯,細節介紹幾乎沒有,語言枯燥乏味。其間還充斥著很多迷信、愚昧的內容。再加上很多劇目已經停演,無法找到視頻資料,要想改編好,非常困難。
不如就現有的婺劇劇目,看完一本,改編一篇。滕小祎突然產生了這樣的念頭。
滕小祎說干就干。每天晚上,她戴上耳機,打開百度搜索到了視頻“婺劇全集”,開始了她的“偽戲迷”生活。
看完一出戲,往往需要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而改編,就要趁著剛看完時的這一股熱勁頭馬上動筆,才能一氣呵成。于是,2014年的整個寒假,滕小祎基本上都是下午看一出戲,晚上改編,第二天再修改。剛開始,家里人并不反對,以為滕小祎只是心血來潮。第二日,滕小祎的先生便抗議了:“你搞什么?‘伊伊呀呀’地唱,唱得我頭都痛了!”沒辦法,滕小祎只能戴上耳機,完全淹沒在婺劇的天地里。
滕小祎從未這樣近距離地接觸婺劇。婺劇的唱腔那樣豐富,時而高亢,時而婉轉,時而激越,時而低沉,旋律變化,如行云流水。
婺劇的表演那樣精彩,一抬眉,一垂首,蘊意無窮;一舉手,一投足,自成一派。演員們或嬉笑,或怒罵,無盡風流。
婺劇的故事更是那樣跌宕起伏。《三女審子》中的三夫人與奸細斗志斗勇讓滕小祎忍不住叫好;《徐九經升官記》中的徐九經插科打諢,卻不失正直之風令滕小祎敬佩;《清風亭》中張老漢夫婦的悲慘遭遇讓滕小祎唏噓不已……每一出戲都那樣扣人心弦,令人欲罷不能。
如果說,一開始滕小祎只是出于“完成任務”這樣的想法來做這件事情,那么,在看了幾出戲之后,她的想法變了。她發現,這些劇目中的很多內容都值得孩子們一看。也許他們并沒有那么長的時間和那么好的耐心看完一整出的戲,但至少,他們可以先了解這個故事,然后帶著這一份了解,再去看戲,感受必然是不同的。”
滕小祎下定決心,要把這些故事編好。
她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們一個主要內容,而是把整出戲凝練為一個小故事,這些個故事,應該有情節,有細節,有靈魂。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婺劇《洗馬橋》有兩條線,一條線以劉文龍為主。他高中狀元后就被委派出使金國,被金國扣留,十六年沒有回家。另一條以劉文龍的妻子肖月英為主線。她在丈夫離家后悉心照料婆婆,得到丈夫表弟宋湘的關照。十六年丈夫沓無音信,婆婆做主讓她嫁給宋湘。就在成親的當天,丈夫突然回來……
這么長的內容,要簡縮為1500字左右的文字,從哪里入手?滕小祎思忖再三,決定丟開所有的交代和鋪墊,直接從肖月英和宋湘準備成親這天進行敘述,重點刻畫肖月英的心理變化,從思念到矛盾,到接受,到看到丈夫歸家后的欣喜,而后轉為悲憤和怨恨,以她的回憶來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對宋湘的著墨不多,最后以他的背影收尾,表現出其瀟灑、成人之美的翩翩風度,改編后的故事也就以“大義宋湘”命名。
婺劇《君子亭》講的是風雨之夜易生與一女子在亭中一起躲雨的事。孤男寡女,易生謹守君子之禮,劇名也由此而來。這樣的故事情節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顯然是不能理解的:男女在亭中躲雨怎么了?不是很正常嗎?想來也是如此,并不精彩。怎么改呢?
滕小祎抓住了其中的一個小片段。易生在去往亭子之前,因為病了,又是風雨交加,所以他坐在一戶人家門口休息。這戶人家的主人王素英及時地救助了他,鼓勵他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繼續上京趕考,并借給他一把傘。這里的“救助”“鼓勵”“送傘”都是有文章可作的。雖然點很小,但是給人的啟發卻很大,這個故事就叫做《送傘》。
婺劇《麒麟帶》是一個有關“負心漢”的鬼怪故事。這樣的題材并不適合孩子們,但其中有關“誠信”的教育點還是值得孩子們一看的。于是,“血名字”的故事應運而生。
……
看一出,改一出,以其中的德育內容為核心,把相同的德育目標故事放在一起,加上其他婺劇同事協助,30個“婺劇小故事”基本成形。
讓婺劇走進孩子心里
在改編故事的時候,滕小祎一直在想:“我這樣去寫一個故事,孩子們會喜歡看嗎?我的讀者群是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能看得懂嗎?”
當她在改的時候,正讀三年級的兒子總會走到媽媽身邊瞟一眼。滕小祎覺得,何不先讓兒子看,如果兒子覺得故事精彩,那么學校的孩子們也應該會喜歡。
滕小祎問兒子:“想看嗎?”
“嗯!”他狠狠地點頭,然后當起了第一個讀者。
“媽媽,這個故事太好看了!”他這樣說。
滕小祎突然有了信心。
兒子天天問:“媽媽,你今天寫過小故事嗎?”滕小祎每寫完一個小故事,兒子必定第一時間跑過來看。而最初的時候,滕小祎看婺劇,他是眼睛都不吝瞅瞅的,可后來,他也定定地站在電腦旁,可以長時間地駐足,并且與滕小祎一起品評哪個人物是什么樣的,哪個人物是又是什么樣的。
滕小祎從小的時候就聽說過“白鲞娘”這個稱呼。每當她對孩子寵愛的時候,丈夫也說她是個“白鲞娘”。滕小祎也只大概知道這個稱呼也許就是說寵愛孩子的父母吧。
然而,當滕小祎看過婺劇《白鲞娘》。原來,兩個孩子各自偷了一條白鲞。一個母親讓孩子把白鲞還回去,而另一位母親則夸獎孩子“能干”,“有出息”。結果,那個被夸獎的孩子后來成了紈绔,最終因殺人而被處死刑。“白鲞娘”一詞也由此而來,告誡父母不可溺愛孩子。
看過這出戲,對于這個詞,滕小祎終于恍然大悟。
借著這個故事,她與兒子討論兩個母親的不同行為對各自孩子的影響,并告訴他父母的批評有時也是出于愛。若是從前說這些,兒子必然會不以為然。但是看了這個故事,態度卻謙恭了很多。
滕小祎感嘆,原來,婺劇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改編小故事的時候,滕小祎也選擇了一些經典的唱段,選編了30篇小韻文。
《婺劇小故事》讀本分為“婺劇小故事”和“婺劇小韻文”兩個部分,各30篇。前者側重德育,后者側重其文學價值,全方位地向孩子們展示一個繽紛多彩的婺劇世界。
為了這套婺劇讀本,不僅滕小祎,學校的其他老師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就連書中那些婺劇主要角色的漫畫,也是由學校的美術老師朱亞郎創作的,原型都是我們的孩子,很有趣。
得知東市街小學正在編寫《婺劇小故事》讀本,金華市婺劇促進會會長楊守春,副會長王小平、王亦平,婺城區婺劇促進會會長許光明都給予高度重視,到學校進行多次調研。許光明會長還為東市街小學撥出專款,作為出版經費。
2015年8月,《婺劇小故事》讀本終于由錢裝書局正式出版。這一圖文并茂的課外讀本,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成為“搶手貨”。該讀本已經在婺城區“婺劇進校園”的10所試點學校推廣。此外,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專家,浙江省婺劇促進會和金華各縣(市、區)的婺劇促進會,甚至麗水、衢州等外地的婺劇促進會,都得到了贈送的讀本
東市街小學每周一節的校本課程就以《婺劇小故事》為教材,由6個老師具體負責。熟悉讀本內容之后,老師會讓孩子們欣賞配套視頻,還會安排表演環節。上這樣的課,孩子們特別開心。
滕小祎有一次上婺劇小韻文《男兒報國氣如山》(選自婺劇《洗馬橋》),全班分小組合作。有一個小組的5個孩子特別好玩,其中一個孩子念白,其他孩子擺造型。雖然他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培訓,但學過婺劇操,再模仿視頻中演員的動作,倒也像模像樣的,氣場很足。這篇小韻文,孩子們不理解時,讀起來很枯燥。滕小祎給他們講了小故事《大義宋湘》,又讓他們看了視頻。理解之后,孩子們再來讀這篇小韻文,就聲情并茂了。
婺劇讀本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可以挖得比較深。比如古代科舉、婚俗等知識,都可以滲透進去。這些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滕小祎有一次她給孩子們講婺劇小故事,剛好講到一個時間。她就對孩子們說:“一日一夜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子時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卯時是早晨5點到7點,古代官員這時已經去上班了,‘點卯’一詞就是這么來的。”孩子們聽了,大為感慨:“原來古代官員這么辛苦啊!”
像這樣的小知識,孩子們都很感興趣。
賈秀軍校長聽了一節課,感覺容量很大。婺劇常識、做人的道理都融合進去,又讓孩子們領略了文學之美,還鍛煉了朗讀、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婺劇的唱腔學習難度很大,學校就嘗試就變“唱”為“誦”。孩子們邊誦讀,邊學著劇目中演員的動作來模仿著做一做。還別說,有些孩子的架勢特別棒,大花臉的方步,小花臉的滑稽,惟妙惟肖。
再看整出戲的時候,大家都津津有味地看著,不時對演員的表演評頭論足一番。他們為白牡丹的睿智而驚嘆,為“討飯國舅”的熱心助人而敬佩,為“徐九經”的剛正不阿而贊嘆不已……
他們由衷地為婺劇寫下贊詞:
六(1)班張丁允:《討飯國舅》中的愁不怕心地真好,為了幫助別人,慷慨解囊。我很喜歡這部婺劇。
五(2)班倪思源:我看了《徐九經升官記》之后,覺得婺劇里面的內容很豐富。徐九經為人耿直,鐵面無私。雖然他的樣貌丑陋,但是他巧用妙計,讓李倩娘和劉鈺在一起。
四(1)班王宇樂:婺劇能更詳細地描述出故事的內容,讓故事更加有趣。我喜歡婺劇。
六(2)班陳安月:婺劇這種劇種我覺得非常吸引人。如婺劇中的走路姿勢很有趣,唱腔也很吸引人,其中的故事看了更讓你忘不了,而且從中更可以知道一個個小道理。所以大家一起來看婺劇吧!
五(2)班祝之易:婺劇博大精深,里面的人物都表現得個性鮮明,而且婺劇能使人更加深刻地明白做人應該有怎樣的德行。婺劇的好處真多!
四(2)班程曦妍:我覺得婺劇中的丑角的動作和語言很搞笑,比如:人物很焦急的時候,會在那里甩袖子或走來走去。
……
有理有據,有景有情,婺劇,真的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婺劇之花綻放
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東市街小學成為了金華市婺劇教學的特色學校。在浙江,一提起婺劇,人們就會想到這所名副其實的“小”學校。在“巴掌大”的學校里,做出了這樣一番成績,成為婺劇名校,凝聚了全校師生的共同心血。
賈秀軍這個婺劇校長也隨之忙碌起來:忙著自學婺劇聲段;忙著帶隊參加比賽;忙著“寓教于婺劇”,讓孩子們學會團隊精神、堅強品質、找回自信和積極性……在這些似乎與成績無關的忙碌中,東市街小學找回了堅忍不拔、頑強不息的精氣神。
開展婺劇進校園后,通過婺劇欣賞,孩子們耳濡目染,經典劇目故事中的禮、孝、忠等優良傳統,以及做人道理,深深融入到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婺劇傳統文化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本土意識,還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許多外地的學生,通過對婺劇的接觸,深深愛上金華這座城市。
婺劇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的課堂。“雙手捂住腹部一側,身子微微往前傾……”在雛英爭章課上,東市街小學思想品德老師向學生展示了各種角色的行禮方式。“中國戲劇中每種角色都遵從特定禮儀,不能亂了套……”聽著老師娓娓道來,學生們早已躍躍欲試,在這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認識了各種角色,更全面了解了中華禮儀。學校通過教研活動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每門課程與婺劇藝術整合的教學模式。
這兩年,東市街小學的婺劇教學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學校的婺劇教學也創造了輝煌。
學習婺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練功,要練嗓子,孩子們常常會比較辛苦,面對困難,東市街小學的小演員們并不退縮,他們在老師的加油鼓勁下,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唱、念、做、打,都特別努力地練習。他們的堅持,也收獲了許多。
2014年1月,浙江省電視臺少兒頻道《小智情報站》欄目走進東市街小學,錄制特色專題節目。2014年10月,東市街小學排演的婺劇折子戲《迎皇妃》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快樂戲園》欄目組的外景拍攝,這是東市街小學與央視的第三次結緣,也是與《快樂戲園》欄目組的第二次合作。
《快樂戲園》聚焦“婺娃娃”,并突出“婺劇薪火代代傳”的主題,通過婺劇比賽,將優秀的老師、學生們集中在一起,配以婺劇名家的表演,展現師生情誼、婺劇情緣,突出婺劇魅力。同時,攝制組人員還在東陽橫店影視城進行外景拍攝,拍攝內容為金華婺劇新一代佼佼者及“婺劇進校園”較為優秀的學生個人和團體。在錄制節目的過程中,婺劇小演員們認真的態度以及優美的唱腔、優雅的臺風都給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們還走出學校,走進農村開展義演。2014年9月19日,“信義金華·美麗婺城”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在蔣堂鎮直里村正式啟動。開心的鑼鼓敲出豐收的喜慶,好看的舞蹈送來無盡的歡騰。
他們敲起熱情的鼓樂。小鼓手們一招一式,或捶或打,只聽得鼓聲時而渾厚,時而清脆,或徐徐數響,或急急而下,扣動心弦的喧天鼓聲直把村中的男女老少都召喚到了現場,連許久不出門的八旬老嫗也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提著小板凳匆匆趕來。一時間,直里村文化禮堂里里外外人頭攢動,受氣氛感染,村民們或祖孫攜手,或鄰里相依,一個個喜氣洋洋,交談甚歡,一派熱烈景象。
村民金仔高很興奮,這鼓樂該有好多年沒聽到了,從前蔣堂鎮的鼓樂由大鑼、小鑼、大釵、小釵、鼓“五響”和鳴,總會在元宵時與龍燈共舞,在年關時與鞭炮齊鳴,往年的這個時節,村民喜迎豐收,恰是村中鼓樂最歡騰的時候,如今耳旁的樂聲有著不輸往昔的歡快,但又有些許不同,聽著更加振奮人心,覺得既熟悉又新鮮。
在熱烈精彩的掌聲中,東市街小學“阿婺”劇社的小朋友們送上了婺劇折子戲《過河》,小演員們不再以傳統婺劇的繁復裝扮登臺,而是個個輕裝上陣,一步一趨,極具韻律感地模擬著過河時的種種情態,在燈光、音響、道具等的配合下呈現出更奪人耳目的舞臺美術效果,隱隱傳遞著現代舞美意趣。
2014年11月,來自浙江省內各地的婺劇方面專家及部分學校老師走進東市街小學,就婺劇特色教育進行調研學習。同時,該校選送的《見多少王孫公子把駿馬乘》、《迎皇妃》分別獲得金華市第三屆中小學婺劇展演教師組和學生組一等獎。同年,東市街小學又在年度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傳承考評工作中,榮獲一等獎。
2015年3月,東市街小學被授予“浙江省婺劇進校園示范單位”。2015年6月,東市街小學的婺劇節目《迎皇妃》在中國婺劇院小劇場和觀眾見面,孩子們有模有樣的表演,博得了全省各地市關工委負責人的陣陣掌聲。
婺劇“樂動”整個校園
良好的婺劇氛圍,為東市街小學“阿婺”劇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再加上專業老師的指導,孩子們成長很快。像二年級的祝嘉瞬同學,雖然是社團里年紀最小的一個,但表現很棒,經常得到老師的夸贊。
2015年10月18日,中國婺劇院迎來了演員最多、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場婺劇專場演出,由省文化廳藝術委員會、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省婺劇促進會主辦,市教育局、市文廣新局、市婺劇促進會、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承辦的浙江省婺劇進校園精品匯報演出在這里上演。
傳統婺劇片段、新編婺劇舞蹈、現代婺劇小戲……小演員們用他們頗具神韻的一招一式進行了演繹,引來掌聲一片,展現了“婺劇進校園”近年來結下的豐碩成果。
東市街小學新編婺劇節目《十八棵青松》參加了匯報演出。
舞臺上,“同志們……”隨著戲中角色郭建光的一聲嘹亮的頗帶金華腔的號召,臺上其余20名小戰士齊刷刷地聚集到他的周圍。扮演郭建光的小演員滿臉嚴肅,兩眼炯炯有神,一手握拳叉腰,一手單掌舉天,就開了唱腔,唱詞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真好一副正氣凜然的抗戰英雄形象。
隨后,孩子們各自散開,其中有四五名孩子,接二連三的做起了一連串的翻滾動作,嫻熟的技藝、柔韌的肢體,讓觀眾完全看不出來這只是一群業余的婺劇娃娃演員,引得現場喝彩聲此起彼伏。
為了區別于以往多以女生為主的傳統劇,同時也為了結合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東市街小學最終選擇了這出現代劇《十八棵青松》。該戲改編自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考慮到孩子們沒有武功基礎,可能達不到樣板戲的要求,所以學校一開始就把這出戲定位為孩子們的婺劇類表演,而非樣板戲,從孩子們的角度進行重新編排,只保留了詞的部分,并且請了婺劇團的一級演奏員王光明老師為節目作曲和國家二級演員李俊楊老師進行動作的編排。待動作成熟后,由學校音樂老師負責進行唱腔的練習。
從2015年暑假開始,孩子們就一直處在排練的狀態中,平時上課,就抽中午空閑時間進行練習,因為一些唱腔的訓練、基本功的練習都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打磨,訓練十分艱苦。
艱苦的訓練也獲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在匯報演出中,《十八棵青松》在全省22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博得在場觀眾如雷般的掌聲。中央電視臺全程錄播,這是“阿婺”劇社的孩子們第五次上中央電視臺了。
接到任務后,副校長王麗貞和音樂老師傅毅君立即忙開了。王麗貞分管學校婺劇教學,這些年,一次次的參賽,王麗貞都會親自帶隊,統籌安排,不僅給比賽的孩子們帶來精神上的鼓舞,更是讓家長們覺得放心。每一次的帶隊,不管結果如何,其過程總是辛苦與收獲并存。參賽的過程是否順利,關鍵在于前期精細的準備工作,有序的操作環節,各部門的默契配合,還有突發事件的應變解決等。而這一切的統籌都需要在王麗貞的協調帶領下完成。
有一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快樂戲園》在東陽的拍攝,在檢查完所有事物后,王校帶領有關人員一同前往東陽橫店影視城。當化完妝,準備穿戴服裝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學生說自己少了一條褲子,情況緊急,上哪去找呀?這時,王校看到隨行的家長正好穿了一條紅褲子,靈機一動,決定給這孩子試一試。好在最后,拍攝順利完成,沒有因為這一問題耽誤拍攝行程。導演說“你們還真行,拍攝基本看不出不同。”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與以往比賽一樣,這次參賽,也特別辛苦,從節目選材到編曲,再到一招一式,整個節目的編排歷時近4個月。這段時間,孩子們收獲甚多,尤其是家長們無私的支持給予學校和孩子們強大的力量。比如朱永伽媽媽,孩子們的戲服脫線了,她縫縫補補;孩子們臺前幕后的精彩瞬間,她收集起來做成音樂相冊。面對老師和其他家長的感謝,她說:“為孩子們出點力,非常值得。這段時間,為了排練節目,老師和孩子們都很辛苦,我想給他們加加油。當然,結果不重要,孩子們通過排練,有經歷,有成長,這就足夠了。”到正式演出的那一刻,所有為之付出的人都非常感動。
“婺劇進校園”的影響力已經不只局限于學校,你會看到,一個孩子影響了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了一個社會群體,這樣的力量傳遞下去是很強大的。
浙江省政協原主席、省戲劇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國富給予了高度評價:“節目很豐富,演出也很精彩,非常值得肯定”。他認為,婺劇進校園,為傳統戲劇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全國創造了很好的典范。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鮑學軍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婺劇在新時代下復興的希望。有20多個縣(市、區)的同學們在認真地演出,而且很快樂,很愉悅,很享受,這說明他們沉浸其中,使戲曲成為自我教育的手段。戲劇中有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值得弘揚。婺劇給同學們帶來了美好的青少年時代,可以使他們更好地健康地成長。
“闖”出一片新天地
婺劇進校園,激發了學生對婺劇文化的喜愛,也促進了孩子們鄉土情懷的滋長。在東市街小學,隨處可見的是婺劇元素,上下課的鈴聲也是婺劇音樂。
婺劇的妝容漂亮,道具繁多,臉譜鮮艷……這些都成為奪人眼球的亮點,非常適合校園布置。東市街小學對這些內容進行梳理,并且對學校的墻體、宣傳窗、電子屏以及教室進行了設計,在相關的區域內設立了六個“婺劇主題墻”,用以宣傳婺劇文化。
“主題墻”由專人負責,定期更換內容。如“婺劇臉譜墻”選擇學生的優秀婺劇臉譜作品進行展示;“婺劇形象設計墻”先由學生選取自己喜愛的婺劇人物形象進行設計,擇優上墻;“婺劇宣傳標語墻”則由學生自編一些宣傳婺劇的標語,擇優播放。這些“主題墻”既是學生學習的園地,又是展示交流自己作品的平臺,有很強的互動性,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同時,婺劇操的普及,婺劇校本課程的建構、婺劇與學科的整合,使這里的每一個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婺劇,從中習得知識,學會做人,使不少孩子的言行舉止變得“有范”起來。孩子們非常快樂地沉浸在婺劇的氣氛中,那種快樂可以感染到周圍的人,它傳達出一種信息——婺劇這一傳統文化很成功地融入了校園。
臺灣學者鄧琪瑛說:“我更喜歡這種普及性地傳承,而不是針對性培養,牽著更符合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
婺劇進校園,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文化傳承的新路子?如今,東市街小學借助學校原址擴建的契機,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探討,將在新校園建立一座集表演、展覽、交流為一體的婺劇文化展示中心。該展示中心具有博物館的功能,置身其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婺劇發展的歷史,婺劇的流派,婺劇的知識等。
該展示中心同時可以進行演出。孩子們可以在這里進行匯報演出,可以與票友同臺賽戲,與婺劇專業團隊切磋,還可以在這里觀看婺劇的經典劇目電影。社會各團體也可以借用這個場地開展與婺劇相關的各類活動。
更重要的,該展示中心還將留下東市街小學“婺劇進校園”的足跡,展示學校的成果,激勵所有的學生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
東市街小學的婺劇夢,仍在延續……
(本文原載《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6年第4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