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常伴有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給我國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害。婺城區臨近我國沿海地區,每年都受到一定的臺風影響。日前,記者采訪了婺城區防指有關工作人員,帶大家一同了解臺風的生成及發展,懂得判斷臺風是否來襲,更明白如何防御臺風災害。
臺風災害有三大幫兇
臺風通常有強風、暴雨、風暴潮三大幫兇。
臺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于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臺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臺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至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至800毫米。臺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臺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風暴潮是當臺風移向陸地時,由于臺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臺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至6米。
登陸點并不一定就是災害最嚴重的地方
臺風登陸點并不一定就是災害最嚴重的地方。臺風主要通過伴隨而來的大風、暴雨造成災害。單從臺風登陸點很難判斷周圍風雨影響的具體情況,必須結合臺風結構的變化、天氣系統的配合、地形地貌的不同,才能分析出具體影響。
一般來說,臺風行進方向的右側,風會更加猛烈。比如太平洋上的臺風由東向西移動,臺風北邊的風可能更大一些。降水的分布受外部條件影響很大,分布更不均勻。
臺風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它的右半邊的風向與行進方向一致,風速得到加強,造成危害加大。
我國將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底層最大平均風力大小劃分為六個等級。中心風力在6到7級稱為熱帶低壓(10.8-17.1米/秒);8到9級(17.2-24.4米/秒)稱為熱帶風暴;10到11級稱為強熱帶風暴(24.5-32.6米/秒);12級和12級以上(≥32.7米/秒)稱為臺風,其中14到15級(41.5-50.9米/秒)的稱為強臺風,16級或以上(≥51米/秒)為超強臺風。
風雨驟停可能是進入了臺風眼
臺風的初始階段為熱帶低壓,從最初的低壓環流到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到八級,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快的只要幾個小時。再發展階段,臺風不斷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氣壓達到最低值,風速達到最大值。而臺風登陸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共同影響,臺風會迅速消亡。
當風雨驟然停止時,有可能是進入臺風眼,并非臺風已經遠離,短時間后狂風暴雨將會突然再次來襲。此后,風雨漸次減小,并變成間歇性降雨,慢慢地風變小,云升高,雨漸停,這才是臺風離開了。
如果臺風眼并未經過當地,但風向逐漸從偏北風變成偏南風,且風雨漸小,氣壓逐漸上升,云也逐漸消散,天氣轉好,這也表示臺風正在遠離。
臺風來襲有征兆
臺風來襲通常有高云出現、能見度良好、海陸風不明顯、驟雨忽停忽落、特殊晚霞、氣壓降低等征兆。
在臺風最外緣是卷云,呈白色羽毛狀或馬尾狀甚高之云,當此種云在某方向出現,并漸漸增厚而成為較密之卷層云,此時即顯示可能有一臺風正漸漸接近。
臺風來臨前兩三天,能見度通常轉好,遠處山樹皆能清晰可見。
平時日間風自海上吹向陸地,夜間自陸地吹向海上,稱為海風與陸風,但在臺風將來臨前數日,此現象便不明顯。
當高云出現后,云層漸密漸低,常有驟雨忽落忽停,這也是臺風接近的預兆。
臺風來襲前一二日,當日落時,常在西方地平線下發出數條放射狀紅藍相間的美麗光芒,發射至天頂再收斂于東方與太陽對稱之處,此種現象稱為反暮光。
根據以上諸現象,如果再發現氣壓逐漸降低,顯示將進入臺風邊緣了。
預防臺風災害,你得做好這些準備
那么,為預防臺風,大家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臺風來臨前,大家應準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藥品等,以備急需。
臺風來臨時,大家須待在安全的室內。如果在室外,須盡快回到安全牢靠的房子里,千萬不要在臨時建筑物、廣告牌、鐵塔、大樹等附近避雨,注意高空墜落的物體,如倒樹、花盆、廣告招牌等,遠離有幕墻的高樓,以防砸傷。如臺風伴有打雷現象,則要采取防雷措施,尤其不要在山頂和高地停留。
同時,大家應留意媒體報道的臺風消息,或通過氣象網站等了解臺風最新情況,并采取預防措施;應關好門窗,檢查門窗是否堅固,取下懸掛的東西,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將養在室外的動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內,特別是要將樓頂的雜物搬進來,室外易被吹動的東西要加固;不要去臺風經過的地區旅游,更不要在臺風影響期間到海灘游泳或駕船出海;住在低洼地區和危房中的人員要及時轉移到安全住所;要檢查疏通下水道、露臺或密封性能不好的陽臺,保持排水暢通,防止雨水倒灌;不要在玻璃門、窗附近逗留,不要把貴重電器放置在窗口旁邊。
臺風過后,需要注意環境衛生,注意食物、水的安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