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主干河道比喻為水環境的“動脈血管”,那么小溝小河就是“毛細血管”,只有“動脈血管”和“毛細血管”全部貫通,全域水環境才可能實現有序循環。
自7月22日開始,由白龍橋鎮黨委書記范鋒鑫、鎮長包純正帶隊連著四日深入一線,全面排查轄區內湖、河、庫、塘、溝、渠(包括房前屋后的小溝小渠,村中塘),發現問題進行再整治、再改進,四個管理處細化分工,巡查后又將“毛細血管”羅列梳理,列出渠道長責任清單,對轄區內重點水體進行全面巡查,一鼓作氣,再掀河道清淤整治熱潮。
為98條溝渠找到“當家人”
“別看它長不過600米、寬也就2米,可它有大用場。”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民間溝渠責任干部,鄭棋漢對眼前的這村東面條小溝渠有著深刻的感情。原來,在枯水期,從水庫排出的水就會順著這條溝流出,用于灌溉周邊百余畝農田,梅雨季節時,它又能發揮溢洪道的作用。
“當然,保證溝渠暢通是前提。”鄭棋漢自打當上這村級“溝渠長”,沒事就會來渠邊巡查。每次來,不是拿著鐮刀鏟除溝渠兩邊雜草,就是用鐵鍬清除溝中積起的淤泥。
如果把主干河道比喻為水環境的“動脈血管”,那么小溝小河就是“毛細血管”,只有“動脈血管”和“毛細血管”全部貫通,全域水環境才可能實現有序循環。
上周,白龍橋鎮在實施“河長制”基礎上,又將治水觸角延伸到更細枝末梢之處,進一步推出“渠長制”,即繪制出區域“毛細血管”水系圖,對河道及不屬河道的溝、渠等小微水體都進行標注,每條溝渠設一名溝渠長,負責水體日常養護,在溝渠明顯區域立起“公示牌”,寫明水體名稱、位置、責任人等,村民看到溝渠里水質有異常,隨時可以撥打公示牌上的聯系電話反映情況。每位溝渠長,每周至少要對自己負責的小微水體進行1次巡查。
目前,白龍橋鎮已全面推行溝渠長制度,實現“渠長制”小微水體全覆蓋,對2016年排查出來的98條溝渠已經全部明確責任人,下一步將設立溝渠池塘長公示牌,目標完成98條溝渠清理及長效化保潔工作,完成目標任務的100%,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的要求,制訂“一溝渠一方案”,打通“河長制”最后一公里,下步,白龍橋鎮將對水域沿岸空間進行規劃,增強河道兩側活力,加大水環境的整治力度。
查找通江路耀江苑小區渠道污染源
7月29日上午,接到群眾反映,在通江路耀江苑小區渠道里因為生活污水直排,導致河面有油污。當日,記者便跟隨白龍橋鎮干部趕赴現場巡查。從330國道行走至耀江苑小區之間,均未看見水體污染情況,水質較好,再行至洗車店附近,便在排污口上方發現了有黑色油污流過橋墩的痕跡。
經過進一步了解,發現附近飲食店、洗車店較多,懷疑生活污水排放來源是附近的飲食店。后經附近的村民證實,確實有此類情況發生,也有村民曾經看見店家將生活污水排污渠內。當天,白龍橋鎮聯合行政執法大隊再次進場勘察,最后確定了附近八家餐飲單位。
7月31日下午15:30左右,執法大隊相繼對小楊烤魚、萬州烤魚等八家餐飲單位發放《告知書》,要求其3日之內自行整改到位,逾期不改正的,執法大隊將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面對護欄內已有的油污,白龍橋鎮及時組織保潔員對其進行清理,并對水體油污進行打撈清除。
“終于清理掉了,現在我們看著舒服多了。”這幾天,59歲的雜貨鋪小老板高先生就說這句話。當看到一些店家的違規操作就對家門口的環境非常堪憂,他和鄰居們就一直盼著這一天。
黨員帶頭清理河道白色垃圾
鄭崗山村西溪長700多米,因處于下游的關系,雖然有定期打理河道衛生,但是經常受到天氣等的影響,造成河道常常有漂浮物游下來,造成剛剛干凈的河流又冷不丁地被弄臟,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7月28日,在鄭崗山村的西溪又發生了突發狀況,因為受到風大的影響,突然上游許多白色漂浮物飄下來,各種包裝塑料袋、牛奶盒子、飲料瓶等較輕的垃圾隨風刮到河道內,給清理整治工作帶來了難度。針對這一情況,黨員干部握著鐵鏟、鋤頭,拿著火鉗、簸箕、垃圾袋等工具,認真清除衛生死角、撿拾廢棄塑料垃圾、打撈河道內的漂浮物、白色垃圾、建筑垃圾及污泥、雜草等,盡管天氣悶熱,但大家干得熱火朝天,經過一上午的清掃,河道里的生活垃圾及雜草被清除干凈,河道面貌煥然一新。
為確保清理效果能夠得到長期保持,黨員干部們還積極勸導群眾不要向河道內傾倒生活垃圾,共同參與美化村莊環境。下一步,該處將在日常巡查中,加大對河道保潔的關注,發現有漂浮垃圾,及時通報相關責任單位清理,防止積存形成衛生死角。
通過河道清理活動,美化了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意識,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贏得了河道周邊居民的贊譽,獲得村民點“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