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趙棟,他的脖子上還綁著一個一次性口罩,他告訴記者幾分鐘前剛結束一臺手術,口罩還沒來得及解下,趙棟現在是金華市中心醫院麻醉科的副主任醫師,今年36歲,主要負責配合外科手術臨床麻醉。日前記者采訪到他,聽他說說麻醉醫生那些事。
幕后工作,默默付出汗水
1998年,高考結束,趙棟開始面臨選擇專業的問題,趙棟說:“那時候很茫然,對醫生也不了解,就是知道這個職業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被需要的,而且在那個時候聽起來也很時髦。”趙棟開玩笑地說道,玩笑歸玩笑,后來,他順利地考上同濟大學,還在2003年順利畢業,畢業至今一直從事臨床麻醉工作。
趙棟和所有的麻醉醫生一樣,平時的工作場所多數是在手術室內,與患者、家屬打交道相對較少,也很少被社會了解,是地地道道的幕后工作者。麻醉醫生要在保證患者無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術醫生共同完成手術,稱麻醉醫生為“手術患者麻醉手術過程中的生命保護神”一點也不過分。他們平時的工作就是在患者手術前了解患者的情況,麻醉前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配置不同的藥品,整個手術過程中觀察麻醉的情況,手術結束后負責讓患者平穩地蘇醒,觀察術后有沒有麻醉并發癥。
不管大小手術都存在一定風險,患者、家屬十分關心和害怕,但麻醉有無風險,患者和家屬往往一無所知。手術有大小,麻醉無大小。在某些情況下,麻醉比手術風險更大,麻醉手術進程中患者可能發生缺氧、窒息、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臟停搏等狀況。患者能否安全渡過手術關,甚至能否起死回生,與麻醉醫生都有重大關系。
13年來,趙棟一直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樂在工作中,認真負責的態度得到同事的一致好評,從一個小醫生成長為現在能夠獨當一面的副主任醫師。正因為有了他和麻醉醫生們的保駕護航,主治醫生才能在手術臺上從容不迫地進行各種手術操作,患者才能得以平穩地度過手術最危險的階段。
救死扶傷就在一瞬間
每一臺手術,麻醉醫生哪怕只有微小的一個失誤也可能讓生命消逝,醫者之道“救死扶傷”,他們肩扛每個患者生命之重托。
說起讓趙棟印象深刻的事情,他告訴記者,有一次,一位20歲左右,因車禍導致多處骨折,還處于失血性休克狀態的患者被送到醫院,趙棟和醫生們馬上趕到手術室開始手術,初步診斷為雙側多發肋骨骨折,雙側血氣胸,雙下肢開放性骨折,醫生們首先給他做清創、固定止血等應急措施,趙棟回憶說:“在救治時,患者血壓本來就很低,心跳也很快,接上麻醉劑以后,發現情況變得更差了,血壓更加低了,收縮壓都降到了40mmHg,正常人的心跳在100以下,患者的心跳已經到了180次/分,呼吸道的壓力突然升高到45mmHg,情況非常危急。”趙棟臨危不亂,通過雙肺聽診,結合患者病史情況,馬上診斷為張力性氣胸,立即做了胸腔穿刺,解除氣胸,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改善,最終成功救治。在這次緊急的救助經歷中,趙棟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說:“生命很多時候就在一瞬間,對于我們醫生來說,臨床經驗與判斷可以改變一個患者的命運,每成功救助一例患者就能讓我開心好一陣子。”
當然,醫生并不是“神”,他們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某天,醫院送來一位多器官衰竭、大出血的患者,情況嚴重,醫生們竭盡所能救助,但患者還是離開了人世。“當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患者的血壓一點一點下降,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讓我刻骨銘心。”
“在為病情危重危急的患者進行麻醉時需要及時判斷和處理,生命在幾分鐘之內就會改變,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趙棟感嘆道。
艱辛勞苦,不計得失
趙棟有個4歲的女兒,小名叫晨晨,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說起女兒,趙棟滿臉幸福,因為工作太忙,陪女兒的時間很少,他不禁嘆了一口氣:“平時我和妻子都要上班,就托老人家過來帶孩子,的確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少之又少,不工作的時候我都盡量陪在女兒身邊,還有,家人對我的理解也讓我很感動,他們就是我堅強的后盾,有了他們的幫忙,我才能更加專心于工作,為社會作一點貢獻。”
工作再苦再累,趙棟一直都秉著一顆“火熱”的心,麻醉醫生在手術中必不可少,一臺手術如若未經過麻醉醫生的允許是無法進行的,如果有緊急的手術,就要馬上趕回醫院,趙棟說:“不管刮風下雨,我們都會第一時間趕回醫院,可以說法定節假日就是我們的上班日。醫生是需要我們付出的一個職業,犧牲在所難免,要想做好這個事業,就要耐得住,不要計較得失。看到患者安靜地睡著,安全地醒來,那是我最大的幸福。”
醫生的工作平凡而又偉大,瑣碎而又不易,艱辛而又勞苦,他們奉獻的是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未來,趙棟希望自己能在救死扶傷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