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白龍橋鎮(zhèn)桃源村,只見該村一幢幢整齊排列的新樓房,風景秀美,環(huán)境整潔,超市、醫(yī)院、小學、幼兒園等配套齊全,是個宜居宜業(yè)的好地方。
因為建設九峰水庫,2004~2008年,嶺上鄉(xiāng)的蘇村、嶺上村、東會村、里門殿村、石埠頭村、黃麻山村、黃巖孔村、蔣畈村、邵家源村九個村的一半多人口遷移到現(xiàn)址,此外還有十幾戶來自湯溪鎮(zhèn)陶寺村的村民,共有住戶1100多戶,人口2800多人。從2006年開始,村民們陸續(xù)從老家搬出,在桃源村建起新房,成家立業(yè)。當時這里叫做白龍橋上邵移民安置區(qū)。2014年,因嶺上鄉(xiāng)以前曾稱為桃源鄉(xiāng),所以該村命名為“桃源村”。
來自庫區(qū)九村的移民,難忘他們的故鄉(xiāng),難忘他們的祖訓,難忘他們的好家風。為此,該村村兩委想村民之所想,在村辦公樓建起了文化禮堂,在村辦公樓邊建起了文化長廊。記者看到,在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里,滿滿地記載著他們的根,他們的歷史,他們的好家風。
《章姓家訓》入選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據(jù)嶺上村章氏宗譜卷之一和有關(guān)史料記載,章姓立姓自韅,韅是姜太公呂尚裔孫。春秋時襲封地鄣為齊所并,其后人遂去邑以章為姓,定居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到了晉代,兵部尚書章巖入閩,定居南安。至唐末,章巖十世孫章及由南安遷居浦城。其子章修,為福州軍事判官。章仔鈞是章修與夫人劉氏所生長子。各地章氏會(族)譜都記載“天下無二章,祖根在浦城”,認同浦城為祖地,始祖統(tǒng)于章仔鈞。
章仔鈞(868~941年):字仲舉,號彰良,福建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世稱太傅公,是《章氏家訓》的創(chuàng)立者。自幼勤奮好學,后出仕為官,深受百姓愛戴。其素以“吾不幸生當亂世,諸子當以‘仁’字為名,示其有志于仁也”戒其子孫。卒后獲贈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武寧郡開國伯,后追贈瑯琊王。
《章氏家訓》是中國著名的家訓之一,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作者章仔鈞,世稱其為太傅公。2015年入選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古老的《章姓家訓》流傳千年,至今仍有人朝夕誦念:“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嫖與賤;敗家兩字,曰暴與兇。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忿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吃緊在盡本求實,切要在潛消未形。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chǎn)業(yè)不患貧而患非正;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游不患寡而患從邪。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禮懈如癡,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之成業(yè),辱父母之家聲;鄉(xiāng)黨為之羞,妻妾為之泣。豈可立于世而名人類乎哉!”
《章氏家訓》主要內(nèi)容為耕讀傳家,勤儉持家,忍讓安家,嫖賭敗家,兇暴亡家,不存猜忌,不聽離間,不生憤事,不專公利。其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耕讀和勤儉,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孫后代以知書達理修身立命,遵守規(guī)矩為家族爭光。
金華章氏系崇德堂派,仁燧支系。據(jù)記載,宋南渡時福建浦城章氏始祖章及十六世孫(仁燧十三世孫)章關(guān)自永康射垜(今永康石柱鎮(zhèn)謝垜村)出贅金華何氏,章關(guān)遂為金華崇德堂始祖。嶺上鄉(xiāng)嶺上村章氏為仁燧之后。始祖于清初因經(jīng)商愛此山水形勝而定居在嶺上。
在嶺上村章氏宗譜卷之一的章氏家規(guī)十則中,除了尊愛長、重禮謁、慎喪禮、定祭儀、禁盜砍、嚴婚娶、謹閨門、重節(jié)義、勵有志、懲不悛等十則外,在1917年,還新增了鼓勵讀書的規(guī)定:自科舉廢學校興,士子上進必由學校出身。嗣后子孫入校讀書,有能初高小學校畢業(yè),獎給錢八千文;及中學校畢業(yè)者,獎給錢二十四千文;省垣高等學校畢業(yè),獎給錢三十二千文;京師大學校通儒院另議。其余無論何等學校照捐納例,概不給獎,以公幣無多,示有限制也。(注:當時銀元一元可換銅錢一千零二十二文,1911~1919年米價為每舊石6銀元,一舊石為178斤)
黃石公三試張良,方傳兵書
據(jù)清河張氏宗譜卷之一記載,張姓來源于河北省清河縣。
東會村張氏始祖為崇三公,是金華府義烏縣人,后傳到第三代孫光林、光維、光慶、光芳四兄弟,四兄弟擇地遷居金華府湯溪縣亭安莊東會地方居住,是為東會村張氏始祖。
在清河張氏宗譜家訓中,有著這樣一條規(guī)定:子孫有過惡者誨戒不悛會眾聲罪,譜削其名,以其玷祖宗也,知過則復之。在古代,譜削其名是很重的處罰,但張氏宗譜又賞罰分明,作出了知過則復之的規(guī)定,就是知道過錯,能夠改正,則可以恢復族譜,應該說規(guī)定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在清河張氏宗譜卷之一中還有張良的記載,張良,宇子房,西漢杰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杰”,被封留侯,謚文成侯,是今河南禹州人。
相傳張良逃亡到下邳后,有一天在橋上漫步,遇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橋去把我的鞋子取來!”張良是大家子弟,聽了一驚,真想給他一拳,但見此翁年已老邁,便強忍怒火,下橋為老翁取鞋,取后上橋跪進。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替他穿上,一笑而去,張良感到很驚訝。老翁去了一里多路又回身轉(zhuǎn)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之后一早在此等我!睆埩加X得奇怪,跪而答應。
五日后一大早,張良來到橋上,老翁已先在。老翁大怒,對張良說:“與老人約定,為何遲到?回去吧,五日后早些來!”如約,張良在雞鳴時前往,可老翁又先在橋上。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為什么又遲到?五日后可要早來!
五日后,張良在半夜就到,過了一會兒老翁才來。這次老翁高興地說:“應該如此!”于是拿出一部書,對張良道:“讀了這部書,就可以當王者之師,十年后定能成功。十三年后你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碧炝梁髲埩既】创藭,乃是《太公兵法》,從此時常讀誦。張良后來終于輔佐劉邦成了帝業(yè)。老翁佚姓名,后人以其自稱“濟北谷城山下黃石”,所以名之為黃石公。
傳承好傳統(tǒng)、好家風數(shù)百年
數(shù)百年來,九個村的村民們傳承了重節(jié)義、勵有志、重視教育的好傳統(tǒng)、好家風。
嶺上章望原(1780~1835年),字宗道,號望原,其父章兆高,勤儉成家,其兄去世早。公雖家務繁雜,但仍最愛讀書。長習舉業(yè),改名登太學生。自望原之后,單傳三代,其子福清、孫昱剛、曾孫秋熟均為太學生,拔萃于眾。至第五代秋熟長子允修為湯邑(湯溪縣)庠生(注: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中生員的別稱,即秀才),四子允德也為太學生。至第六代,允修三子葉吉為金陵大學畢業(yè)生,允德次子章壽柏、四子章孝奎均為高小生,至第七、第八代,葉吉四子章文琴為南京大學學生,文琴長子曉宇、次子曉睿、三子曉歷都是大學生,孝奎長孫旭明也是大學生。望原公一門書香,八代都有太學生、大學生,其中第五代有太學生五人、庠生一人。六至八代,有大學生六人,高中生更難以計數(shù)。
望原公功名未就,遂鉆研醫(yī)書、膏方,以致醫(yī)術(shù)高明,曾捐助建里門之廟,修堰下之路,捐資修建縣城城隍廟、城垣、賑濟饑民等,可謂公一生急公好義,善舉彰顯鄉(xiāng)里。
望原公曾孫章秋熟(1841~1889年),一生有兩件事情令后人難忘。一是他曾請教師教戲,在嶺上村創(chuàng)辦了一個演出水平較高的大戲班,曾轟動一時。二是有一年厚大、嶺上一帶發(fā)生瘟疫,聽說有人吃了生蘿卜,病情便有轉(zhuǎn)機。因此許多人就到處尋找蘿卜,一時“蘿卜抵人參”非常難求。那時山區(qū)田地少,種蘿卜的更少。恰好那一年章秋熟家種了三斗田(相當于現(xiàn)在的0.75畝)的蘿卜,當妻子告訴秋熟,不少人私自到田里拔蘿卜吃,非?上,問他要不要阻止時,秋熟不但不責備拔蘿卜的人,而是連連說:“救命要緊,救急要緊,蘿卜哪有命貴,就讓他們拔好了!”此話一出,那三斗田的蘿卜連根被眾人拔得干干凈凈。一丘田的蘿卜被拔光了,瘟疫也得到了控制。
嶺上村邱廉善(1878~1940年),湯邑庠生,文理兼修,學業(yè)有成。他幫本村章氏、鄰村蘇氏均修過宗譜。曾幫人打贏過官司,事主因此酬謝他400銀元,而他卻堅辭不受,事主言謝再三,邱廉善不得已,就說:“你一定要謝,就給我找一塊身后安寢之地!
事主當場答應。后來,邱廉善果然壽終正寢他鄉(xiāng)。
邱廉善的五子九孫中,從政從醫(yī)者眾。長子壽域一生從醫(yī)開藥店,治病救人。壽域長子兆麟繼從父業(yè),當過赤腳醫(yī)生。四子壽松是有名的中醫(yī)醫(yī)師。其長子兆昆,上海第三醫(yī)學院畢業(yè)后,成為上海市胸科醫(yī)院著名的心臟外科專家:次子兆侖,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畢業(yè)后,曾任金華市衛(wèi)生局局副局長、防疫站站長等職務。五子壽封(即震澤)也是從醫(yī),后來才到金融部門工作。震澤長子兆根,系浙江大學教配電專業(yè)畢業(yè),曾任金華市印染廠等企業(yè)工程師;次子兆祥,浙江師范大學畢業(yè),曾任金華市府辦秘書、副主任、市外貿(mào)局副局長、調(diào)研員等職。
多年來,嶺上鄉(xiāng)的村民正是傳承了重視教育、助人為樂的好家風、好傳統(tǒng),從而涌現(xiàn)了許多動人的好故事,如王麻山王門多才俊、蔣畈程連貴教子成才等;培養(yǎng)了許多演奏家、水利專家、育種專家、地質(zhì)學家、數(shù)學家、教育家和干部,培養(yǎng)了眾多大學生和研究生,培育了眾多的名匠和能人。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