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后,熱浪不減,金華依然開啟著“出門五分鐘,出汗兩小時”的模式,城市里路上行人漸少,而此時的農田里,卻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好像對溫度沒有知覺,在40℃的氣溫下依然行走在婺城的田間地頭——他們,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熱的婺城農林人。
為創高產示范田,農技員高溫下“把脈開方”
眼下,正是夏收農忙時,婺城區早稻收割已接近尾聲。連日來,婺城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進行水稻高產測產、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為農作物生長“把脈開方”。
連日來,婺城區農技站農技人員在白龍橋、蔣堂、瑯琊等鄉鎮對12塊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在白龍橋鎮種糧大戶楊桂芳的高產攻關田里,農技員祁雪和農戶們正忙著為攻關田測產,最近這位80后姑娘每天都在地里忙碌,從實割實測到驗收,每個環節她都會親自參與。目前我區共有20多名農技員,除了祁雪這樣的年輕人外,大部分是像區農技站站長張寶良一樣,在一線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同志。今年,我區建立早稻百畝示范方15個,在每個百畝示范方中建立3塊高產攻關田,為及時掌握苗情,農技員們幾乎每隔幾天,就要深入田間,采集第一手數據資料。
在婺城的田間地頭,農技員們每天頂著烈日,巡診于各鄉鎮的稻田中,指導農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對于我們農技員來說,最大的愿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農田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
為防田間病蟲害,植保員酷暑下實時監測
頭戴一頂草帽,手捧一只瓷盤,時而彎腰拍打,時而直身數數,一招一式細心而專注。這是近日記者在白龍橋鎮一塊綠油油的秧田里看到的區植保土肥站植保人員工作的場景。據了解,由于氣候影響,田間病蟲害連連發作。每天早上6點,區植保站的工作人員就會趕到各觀測區開展工作,查看稻飛虱發生發展情況。
高溫季節既是水稻生長旺季,也是水稻多種病蟲發生的關鍵期、高峰期。因此,開展田間病蟲調查,掌握病蟲發生發展動態,拿出科學防治措施,是區植保站的職責所在。區植保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準確全面掌握我區水稻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區植保站基本上2至3天就開展一次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無論調查還是普查,區植保站植保人員都要深入到田間地頭,現場了解病情、蟲情,采集第一手數據資料。
下田、查蟲、測病……每一個環節都來不得一點馬虎。尤其在烈日炎炎、高溫酷暑的惡劣天氣下,實屬不易。植保站技術人員王星說,“我們這些技術人員整天跟農田打交道,簡直比農民還要農民,但是這就是我們的本職工作,能幫助農戶我們再累都值得,這點溫度根本不算什么。”
為保“舌尖上的安全”,檢疫員烈日下恪盡職守
每天早上7點,婺城區動物檢疫申報點的工作人員剛到崗位,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工作。烈日下,他們給豬檢查耳標;逐車進行檢疫;抽取尿樣進行瘦肉精檢測;對動物產地檢疫工作情況日匯總表進行登記;對瘦肉精檢測結果進行登記存檔……不知不覺,時間已是中午,檢疫人員剛出去吃飯就接到了申報檢疫電話,生豬還在陸陸續續來到報檢點,檢疫人員只能匆忙買了一點就趕緊打包趕回了申報點。不能按時吃飯基本已是每天的常態。
檢疫站工作人員說,每車生豬到報檢點后都要進行嚴格的產地檢疫程序,每車豬的數量不同,所以耗時也會不同,現在每天報檢點的檢疫人員平均要檢疫20多車,等于每天要重復二十幾遍的檢疫程序,有的工作人員經常會因為檢疫繁忙顧不上吃飯,也有些工作人員因為天氣炎熱工作強度又大累得中暑。工作雖然很辛苦,但這都是為了不讓問題豬肉流向市場,保證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負責地對每車生豬進行檢疫。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