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的孩子從小就會吟誦“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看慣了鴨、鵝等水禽在門前橋下溪水中游過的景象,大家內心對于這樣的飼養方式一直懷有一種潛意識的認可。然而隨著畜禽養殖產業化的腳步,形成規模的水禽散養無疑會給水體帶來不小的污染,僅僅是水禽糞便導致的富營養化就已經給水體帶來了難承之重。
為了“五水共治”的進程,長山鄉在整治畜禽養殖的過程中已經對在河道、溪流中散養水禽的問題著手解決,如今婺城區開始初步實行解決方案,對全區水禽養殖情況進行規范,長山鄉黨委政府緊跟上級腳步,第一時間安排了鄉干部開展摸排行動,對全鄉水禽養殖戶逐一走訪。
長山鄉水禽養殖場以養鴨場為主,近期對整體情況進行詳細摸排后將根據禁養區、限養區等規定結合實際制定鄉范圍內水禽養殖場(戶)“一場一策”整治方案并及時告知養殖場(戶)進行限期整改,納入關停范圍內的養殖場(戶)須自行拆除養殖設施并清理現場,將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水禽養殖污染整治,并將在12月底前完成區級驗收。整改提升的水禽養殖場(戶)將按照籠養、網上全旱養、半旱養三種技術標準實行養殖,提升后的養殖辦法,重點落在“離河養殖”。這樣的水禽養殖不僅有利環保,還能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實現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提升生產生長率,減低病害發生率,節約人工。
鄉干部與村級防疫員除了對水禽養殖場的摸排工作以外,針對此前已退養養殖場的無反彈確認、未拆除養殖場的走訪以及日常巡查也穩步開展,近期未曾發現偷、漏排的情況,第二批畜禽養殖強制拆除對象的摸排走訪也在進行當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