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罷晚飯,搬張小板凳前往曬場,就著夏日涼風,看一場露天電影。這應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比較常見的生活場景。如今,家中有電視、電腦,手中有手機視頻,商場里有高清影院……對很多人來說,那些伴隨著孩子打鬧、鄰里嘮嗑的露天電影觀影場景,已經漸行漸遠!
不過,也有例外。日前,記者就在五一路菜場二樓的大平臺上,觀看了一場露天電影。“我們這里經常放露天電影,小孩們早早吃完飯,聚在一起追逐打鬧,等著電影開場,相當熱鬧,和早年沒什么區別。”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她也坦言,“這都要謝謝我們的好鄰居李登峰”。今年42歲的李登峰是金華鐵路派出所民警,已有21年黨齡。去年夏天,他自費購買了投影儀、幕布,從此開始隔三差五為周邊居民播放露天電影。
初衷:讓兒子走出家門,多結識些童年玩伴
“當初我也沒想那么多,就覺得在家門口播放露天電影,可以讓兒子走出房間,多結識一些朋友。”見到記者,李登峰有些意外,覺得自己“沒什么值得報道的事”。不過,在記者堅持下,他還是回憶起了這個露天電影的“來源”。
去年夏天,李登峰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買了一個投影儀,接上電腦,投影在客廳墻上,在家就能看電影!“這個設備好。”李登峰當時就心動了。可是,自家房子一來比較局促,二來以前的裝修也不適合投影儀使用。可盡管如此,他依然對這個投影儀念念不忘。“后來我就想,我們家樓下就是一個大平臺,買塊幕布掛在自家附房的門上,再用投影儀+手提電腦,不就可以播放露天電影了嗎?!”李登峰說。他越想越興奮:露天電影是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可10歲的兒子卻從沒感受過看露天電影的滋味,整天悶在家里,除了做作業就是玩電腦、手機,小小年紀已經成了宅男。“如果我經常給他和他的同學、周邊鄰居的小孩播放露天電影,那肯定能讓他多些玩伴。”很快,他買回了投影儀。
從此,只要天氣好而李登峰又不上晚班的日子,五一路菜場二樓的大平臺上就會多出一道風景:老老少少幾十人,坐著小板凳,愜意地看著免費的露天電影。
如今:街坊四鄰齊點贊,喜歡這樣的簡單快樂
一年轉眼即過,除了冬天、連續陰雨天等情況外,李登峰幾乎每周都會給大家放上一場或兩場露天電影。“這個露天電影,小區里的人都叫好。特別是一些老人,即使播放他們不感興趣的動畫片,也喜歡下來坐坐,看看孩子玩鬧或者認真看電影的樣子,心里都會覺得很享受。”同樣住在五一路菜場樓上的紅湖路社區黨委書記吳曉紅說。她的話,引來了一片附和聲。
其實,最初李登峰的電影主要放給兒子及其同學觀看,因為他“沒什么宣傳渠道”,只在每次放電影前通過微信群、QQ群,在兒子就讀的紅湖路小學家長群“打打廣告”。慢慢地,周邊鄰里都知道了,一聽到哪天傍晚平臺上特別熱鬧,立即就能心領神會———小李家要放電影嘍!于是,他們會主動幫忙宣傳,通知親友“要不要來看電影?今天我們這里放電影呢”。
采訪當晚電影開始前,他的兒子李嘉晟駕輕就熟地從自家附房搬出了十多張小板凳,一排排擺放整齊。“我爸爸買了三十來張小板凳,就是給大家看電影坐的。”小嘉晟說。他還很給力地“挺”了老爸一句,“這一年,我真的因為常常和同學一起看露天電影,交上了幾個好朋友”。一旁,他的同學賴詩雨插上話來:“我也很喜歡來這里看電影,平時每天在家不是看書就是寫作業,很無聊。來這里看電影,爸爸媽媽比較放心,我自己也能和同學玩一下,還能多一個寫作文的題材呢。”
當晚比較巧,金華鐵路派出所幾位姑娘小伙也慕名趕來看電影。“我從來沒有看過露天電影,這次來體驗一下,覺得吹著自然風看電影,和影院相比別有滋味,感覺挺棒!”90后姑娘小李笑著說。
聽著鄰居、兒子,以及同事的點贊,李登峰悄悄勾起了嘴角。他說:“只要大家喜歡,我會把這個露天電影一直放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