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孩子們由于缺少了學校的監管,家長們又忙于工作無暇顧及,他們的安全問題成了家長最掛心的事兒。然而,家住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的居民們,卻沒有這樣的煩惱。自2015年,西市街社區便開設了“四點半學校”,為孩子們免費提供安全健康的學習場所,解決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如今,暑假即將結束,“四點半學校”的孩子們在這里過得如何?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四點半學校”的由來
走進位于西市街社區三樓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只見這里寬敞明亮、書聲瑯瑯,有的孩子在老師的輔導下正認真地做著作業,有些孩子則在學習琴棋書畫,提升藝術修養……
社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里之所以叫“四點半學校”,是因為以前轄區低年級孩子,一般下午4點半就放學了,然而作為上班族的家長一般要下午5點半甚至6點后才下班,在這一兩個小時的“真空時間”里,家長們無暇顧及孩子們的安全及作業輔導。因此,社區大膽提出了“四點半學校”的想法,代替父母承擔起監管孩子的責任。
為了將“四點半學校”的想法付諸實踐,社區領導高度重視,一方面強化師資教育力量,依靠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社區“五老”志愿者、共建單位在職黨員志愿者資源,邀請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和退休教師做輔導老師,組建了一支55人的志愿者隊伍。其中,12名社區青年黨員志愿者利用空余時間,設計了內容豐富的課后教程,每周每天固定為社區各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務,幫助孩子提高文化課和藝術課。35名來自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不定期來社區開展青少年服務,如科普巡展、愛國教育、心理疏導等,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8名社區居民自愿者擔任“愛心家長”,做課間的監護人;另一方面,社區民警任安全保衛主任,社區相關工作人員組成校委會,做好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
有了這些志愿者的“護航”,加之西市街社區位于江北市中心最繁華商業地段,人口密集,離金師附小、環城小學、金華四中均在步行10分鐘范圍內,極大地方便了青少年來就讀,“四點半學校”一經推出,很快“風靡”整個社區,不少家長都愿意把孩子交給社區托管。
寒暑假來臨后,“四點半學校”還從原來的放學后,逐漸開始向假期延伸,今年暑假,就有30多個來自轄區的孩子們是在“四點半學校”度過的。
社區工作人員說,“四點半學校”不僅能夠解決雙職工家庭子女的暑期安全問題,同時也能讓家長更安心地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才華,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并幫助重疾、殘疾家庭、困難家庭的孩子們,享受良好的教育輔導,感受來自社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關懷。
特色教學內容,讓孩子多方面發展
“在這里,我可以做作業,也可以寫毛筆字、畫畫。前段時間,還有許多哥哥姐姐教我們做實驗呢!可有趣了!”今年10歲的豆豆小朋友,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就把他托管到了社區,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四點半學校”過暑假,他興奮地說,這里完全不比外面的夏令營活動差,還能結交很多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大家一起“上學”、“放學”,感情可好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話用來形容西市街社區的“四點半學校”再適合不過。這里不僅設置了四點半學校咨詢室,還有圖書館、小教室、電子閱覽室、書畫室。“四點半學校”的受益對象是7~15歲的中小學青少年,面對這些孩子,社區“老師們”深知,“四點半學校”如果僅僅是停留在讓學生完成作業,是留不住學生的。因此,在教學上,他們不是簡單地看守,而是演進為生動活潑的校外活動與教育,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將課程內容分為青少年課后輔導、德育教育、興趣培養與提升、實踐互助等四大塊,為孩子提供多方面發展的機會。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不少來自學校的優秀老師,以興趣班為單位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學習書法、鋼琴、繪畫等課程,開發孩子潛能,鼓勵他們堅持學習;社區在職青年黨員志愿者對各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業輔導和授課;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通過實驗展示,向前來聽講的家長和孩子們宣傳生活中的簡易科普知識。通過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加強青少年的交際溝通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了他們熱于分享和奉獻的品質。
除此之外,社區還通過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家訓書畫展、聽爺爺講抗戰故事等活動,注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提高他們的品格,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支持與認可。
如今,“四點半學校”已經成為了西市街社區的一個品牌,作為社區惠民微實事服務項目之一,有效填補了轄區公益托管服務的空白。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下一步,社區服務中心將繼續致力于場地改善和設施完備,吸納更多的轄區孩子,提供更多適合孩子們全面發展的社會工作服務,陪伴轄區的青少年兒童一同健康快樂地成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