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慈善法》于今年9月1日開始施行,該法又確定了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因此,連日來,婺城區民政局將慈善行動與《慈善法》主題宣傳融為一體,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墒,雖然越來越多婺城人開始知道《慈善法》,真正細讀過該法條款的人并不多,一些老百姓依然覺得《慈善法》離自己的生活很遠!拔翼敹嗑褪亲鰝好事捐點錢,和法律能有什么關系?!”他們這樣認為。
其實,《慈善法》與每個人休戚相關,且看婺城區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為我們解讀該法的重點、亮點內容。讓我們一起讀懂《慈善法》,以確保“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在法律的規范與保障下發揚光大”。
與人人相關
“諾而不捐”將被追責
慈善捐款,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兒。很多人認為:遇上了,捐還是不捐,當然自己說了算。起初的確如此,可一旦你作出了捐的承諾,事后又反悔了,那《慈善法》就極有可能成為你的“緊箍咒”了。
《慈善法》第41條規定: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一)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公開承諾捐贈的;(二)捐贈財產用于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的慈善活動,并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
不過,該法也規定了例外情形:如果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與人人相關
“朋友圈”公開募捐違法
《慈善法》第101條第一款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的,由民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停止募捐活動;對違法募集的財產,責令退還捐贈人;難以退還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收繳,轉給其他慈善組織用于慈善目的;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針對該條款,有人驚呼:“以后有困難也不能發‘朋友圈’啦!”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公開募捐的概念,它是指針對一個與自身不相干的群體或個人發起募捐。比如,你聽說某山區貧困兒童沒錢上學,于是通過“朋友圈”為他們募集學費,這就是公開募捐,為《慈善法》所明令禁止。但是,如果你本人,或者親友、同學、同事遇到困難,你通過發“朋友圈”向大家求助,這就屬于個人求助而非公開募捐,《慈善法》并不禁止這種行為。
與慈善組織相關
“準入門檻”降低了
《慈善法》第10條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準予登記并向社會公告……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
從該條款可見,我國的慈善公益類社會組織開始實行直接登記制度,與以前相比簡化了一定的程序,由此大幅降低了該類組織設立的門檻。
值得一提的是,《慈善法》還通過承認“非法人慈善活動相關組織”的合法性,鼓勵和促進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比如,該法附則中的第110條規定: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第111條規定:慈善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可以開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動。
與慈善組織相關
開展公募應先取得資格
《慈善法》第21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第22條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第26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由此可見,慈善募捐的主體只能是慈善組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慈善募捐雖明確界定為慈善組織的專屬活動,其他組織和個人不能開展募捐,但不排斥其他組織和個人接受慈善捐贈。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同時,即使是慈善組織,要開展公開募捐,也需要先申請獲得公開募捐資格。否則將如前文所提,根據《慈善法》第101條第一款規定,承擔相應責任。
與慈善組織相關
必須依法募捐,規范使用慈善財產
《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財產的;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用途的;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的;向單位或者個人攤派或者變相攤派的……都將受到處罰。輕則責令限期改正、退還捐贈,吊銷登記證書并予以公告,或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重則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慈善法》還首次明確認可了“慈善信托”屬于“公益信托”這一新慈善財產管理模式;規定了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于慈善活動可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正如網友“小糊涂”所說,《慈善法》的出臺,讓奉獻愛心、扶貧濟困有法可依,這標志著我國的慈善事業進入了法治軌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