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鑼書,俗稱“唱梨膏糖”,前身是清末的“說朝報”。當時賣“朝報”的人為了吸引路人,一面敲小鑼一面用方言念“朝報”的重要新聞。后來它發展成為說唱曲藝,抗戰時流傳到蘭溪、金華一帶,盛極一時。小鑼書的表演形式簡單,多在露天演唱,一副三角架,一張長凳代表舞臺,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擋說唱,以小鑼或三巧板伴奏。最早的時候,在金華一帶有十多個小鑼書表演者,發展到現在,會小鑼書的人已經只剩下施水云一人了。近日,記者找到施水云,聽他講述自己和小鑼書的故事。
十七八歲開始拜師學藝
今年86歲的施水云說小鑼書已經有64個年頭了。他告訴記者,說小鑼書為的是賣梨膏糖,最早流行于杭州。后來,小鑼書傳到了蘭溪、金華一帶,對于打著小鑼賣梨膏糖的場景,施水云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時候,賣梨膏糖人在賣梨膏糖之前,必定會邊敲著小鑼邊說唱,自然吸引很多人過來看熱鬧,里三圈、外三圈地圍得水泄不通,見人多了,賣梨膏糖的人就開始賣糖。用說小鑼書來吸引顧客,這樣的方法倒也能賺不少錢。”
聽得多了之后,施水云對說小鑼書倒也有了幾分興趣,但要說施水云開始說小鑼書的原因,還得歸結于養家糊口。十七歲那年,施水云離開家自力更生,但在那個年代,找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找工作,施水云也沒少費勁,但最終都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看著賣梨膏糖的一天下來能賺不少錢,于是,我就想著,何不向他們拜師學藝呢?學會了也算是一門技藝。”于是,那一年,施水云開始拜師學說小鑼書。
一副三角架,一張長板凳,一只鑼,就是一個小小的舞臺,梨膏糖賣到哪里他們就把小鑼書說到哪里。“小鑼書的內容既有滑稽笑料,也有即興隨編。配合唱段,時常會做一些滑稽的表情,運用口技,馬跑、虎叫、狼嚎等聲效模仿得惟妙惟肖。”施水云說道,“那個年代,網絡不發達,連電視機都沒有,所以小鑼書不管到哪里都非常受歡迎。”
小鑼書歷經歲月沉浮
跟著師傅學了三年之久,施水云才算出師。而后,他便開始“自立門戶”,一個人開始四處賣梨膏糖說小鑼書。一根扁擔,兩只籮筐,一頭裝著一盞煤油燈,一頭裝著梨膏糖,“梨膏糖一般都是在晚上賣的。聽到哪里有鑼鼓聲,大伙兒準都往這邊跑。一個晚上下來倒也能賺個10多元錢。”施水云說。
但好景不長,到了1956年“文革”爆發,說小鑼書也被禁止了。靠著賣梨膏糖說小鑼書謀生的施水云成了“失業者”。為了討生活,他只能去飲食店里做服務員,后來因為工作出色,被提拔為采購員,被派到漢口采購食品,一去就是一年多。“在漢口的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熬的一段時間,生活條件很艱苦。”施水云回憶說,“之后,從漢口回來,休息不到半個月時間,又派我去齊齊哈爾,我怎么也不肯去了。”梨膏糖不能賣,小鑼書也說不成,施水云的心里總覺得空落落的。
直到1980年,浙江省文化廳廳長下發文件,小鑼書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施水云才得以繼續踏上了靠賣梨膏糖、說小鑼書為生的生活,行走在各個村子之間。“那幾年,我跑遍金華的各個鄉鎮,一年下來表演的次數有兩三百場呢!”
從藝60多年,施水云所說的小鑼書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說小鑼書這么多年,肚子里有很多貨。”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了施水云豐富的說唱題材,信手就能來上一段。施水云說,這些說唱題材全來自于他對生活的觀察,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都成了他創作的素材來源。他先后編演的《濟公》、《智取威虎山》、《雷鋒》、《黃大仙故事》、《農村十二年遠景》、《看圖識字》等曲目諷喻社會弊端,宣傳好人好事,寓教育于詼諧幽默之中,深受群眾的喜愛。施水云說,在平時的創作過程當中,他會根據不同觀眾創作不同的內容,還經常針砭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表演時教育村民。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有了電視機,有了電腦,沒人愿意聽小鑼書咯。”施水云感嘆說,“我是小鑼書最后一位傳承者,今年我已經86歲了,等我不在了,也就沒有人會說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