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鄉下張家村位于竹馬鄉東南部,全村現有347戶,人口947人,其中黨員41名,現有耕地面積1050畝,下轄3個自然村,是“中國茶花之鄉”茶花品牌的主要生產基地,國際山茶花物種園、浙江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也坐落于此。
下張家村曾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綠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省黨風廉政示范村、省興林富民示范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生態村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省優秀共產黨員”、“省第二屆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金牛獎”等多項榮譽。近年來,村黨支部致力于借鑒基地物種園的獨特優勢,以黨建為引領,逐步形成以“茶花爭艷”為特色的黨建示范點。
A
狠抓黨建,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走進下張家村,我們可以看到到處是別墅洋房,到處是綠化景觀,到處是活動場地,這和下張家村黨委多年來重視基層黨建工作,以黨建統領美麗鄉村建設分不開。先后投資60萬元建成510平方米的新辦公樓,投資10萬元建成村民休閑場所,投資39萬元對全村進行綠化、投資20萬元用于環村道路的改造和路面硬化,2015年借助“全域化黨建示范鄉”創建的東風,投資10萬元重新規劃設置了黨員便民服務中心、黨群活動室、辦公室等,村辦公樓內外、主次干道路口兩側、電線桿上都設置了醒目的黨建宣傳牌和宣傳標語,形成十分濃厚的黨建氛圍。2016年以“重規范、強基礎、促提升”為目標,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對陣地進行了整體提升。
下張家村是婺城區遠近聞名的億元村,全村村民在銀行存款超億元,人均存款超10萬元。全村沒有一個棋牌室,青年以上75歲以下村民只要有勞動力的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天黑了才收工回家,家家戶戶建起了高樓洋房,家家戶戶過上了小康生活。下張家村之所以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億元村離不開在村里當了39年書記、村里人稱“黃牯頭”的全國勞模——錢瑞華。錢瑞華從部隊退伍回村當村支書后,堅持班子成員絕不插手村上重點工程、評先評優群眾優先的原則,帶領村兩委甩開膀子干事創業,苦活累活黨員干部先上,拆違治水黨員干部先上,扶貧助弱還是黨員干部先上。39年來,錢瑞華就是憑著這么一股干勁將黨員干部擰成了一股繩,錘煉了班子的黨性,增強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錢瑞華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多年來不但帶頭執行村干部不能參與村中重點工程和項目投標建設的規定,同時議事做事嚴格執行組織生活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三會一課”制度和黨員公開承諾等制度,以身作則做好表率,管好用好黨員干部這支隊伍。
B
因地制宜,黨建引領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
借著“以特色興鄉、以特產強鄉”的農業工作東風,下張家村兩委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按照一個載體、三個不變的原則,實施土地流轉,改善了土地零碎不集中的問題,為花卉基地建設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現在的村民,不僅每年可以從村經濟合作社拿回糧食補助金,而且還可以到花卉種植大戶花圃打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又可以學習花卉種植的新技術。尤其是黨員中的種植大戶,積極引導帶動身邊的種植戶,通過傳授種植技術、營銷策略等方式,使不少農戶走向富裕之路。下張家村現任支委宗建波,當初從部隊退伍回村里后一沒技術二沒資金,錢瑞華就讓他跟著自己種植苗木,手把手教技術,面對面傳授種植經驗。經過幾年的學習,宗建波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開始單獨種植苗木,如今他不但實現了自己富裕,同時積極帶動周邊年輕人共同富裕。
2001年,下張家村黨支部牽頭聯合周邊村建立了茶花協會,把支部建在協會上,現有協會會員275人,黨員8人,流動黨員35人。通過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進而延伸到村與村之間的結對幫帶、聚力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強村帶弱村的“茶花爭艷”特色發展之路。如今的下張家,在婺城區、金華市乃至周邊省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僅村民坐在家里不愁銷路,還吸引了外地一些苗農落戶村里共同創業,實現了花卉苗木培育、種植、銷售產業化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特色產業平臺。
C
創新載體,“黨建+互聯網”讓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近幾年各種社交平臺的發展飛速,竹馬鄉的苗農早已瞅準了互聯網這一平臺。黨員干部帶頭建立QQ群、微信群,通過互聯網擴大銷售渠道,并將致富經驗手把手傳授給其他農戶。下張家村支委呂艷青是專門的苗木經濟人,平時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將村上苗農的消息一發,很快就能找到合適的供貨商或收購商,通過到種植戶地里實地拍攝苗木照片,發送給收購商查看花苗長勢,在微信上談交易,既降低了銷售、收購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也幫助許多不會使用網絡技術的種植戶銷售了苗木,實現了輕輕松松在家就能找到苗木需求商的目標。
D
借勢借力,依托“聯鄰幫戶”抓好重點工作
下張家村黨支部將全村42名黨員劃分到6個責任區32個責任小組中,村支委聯系年老體弱、常年臥病在床黨員和外出務工黨員,其他黨員聯系5~6個農戶,黨員們把政策服務送上門,糾紛調解在家門,實現了家家戶戶有黨員聯系服務,真正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四治兩化”工作中,黨員干部分組到自己所聯系戶做思想工作,指導他們對房前屋后的亂堆亂放和亂搭亂建進行徹底清理,許多年老體弱村民有心支持工作卻無勞動能力,聯系黨員就自己動手幫助他們清理,甚至叫上家人一塊來幫忙。
2013年以來,下張家支部以黨員干部“聯鄰幫戶”制度為抓手,在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創建、長湖整治、垃圾分類等各項重點工作中,廣大黨員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長湖治理”過程中,黨員干部帶頭下到長湖中去,打撈水葫蘆、清理生活垃圾,不嫌臟、不嫌累,還長湖以清潔。在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中,黨員干部帶頭將家禽家畜全部圈養,垃圾分類規范到位,使整村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下張家村的基層黨組織就是日復一日通過這樣的小事情逐漸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