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婺城區瑯琊初中至沙畈鄉石塢村,從沙畈鄉石塢村至瑯琊初中,近年來,為了照顧奶奶,今年49歲的周勝明每個周末在白門線這條公路上不知奔波了多少次,前些年坐公共汽車, 20公里的路程就要花一個小時,近三年考取駕駛證后,駕駛著小汽車來回奔跑就方便多了。
周勝明是瑯琊初中的一名普通老師,沙畈鄉石塢村東邊自然村人。1987年,周勝明從金華師范畢業后,又回到了山區,三十年來,一直都在周村初中和瑯琊初中任教。6歲時,周勝明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是爺爺奶奶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因此,他對爺爺奶奶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非常關心爺爺奶奶的生活起居。爺爺去世后,周勝明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贍養照顧奶奶的重任。
日前,記者來到瑯琊初中,采訪了周勝明。今年5月,為了方便照顧奶奶,周勝明干脆把奶奶從農村老家接到了學校,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來到學校宿舍二樓,只見周勝明的奶奶正在走廊上,身體健康,氣色不錯,看到我們就打招呼。周勝明高興地介紹說,奶奶叫鄭蘭女,今年已99歲了,明年即將迎來她的百歲生日。
1
“照顧奶奶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她給了我慈母般的關愛”
周勝明與奶奶鄭蘭女剛好相差50歲,鄭蘭女出生于1918年,今年99歲(虛歲),是沙畈鄉石塢村東邊自然村人。前幾年,春秋兩季,周勝明都會接鄭蘭女到學校住上一兩個月。看到奶奶年齡越來越大,今年5月,周勝明就把奶奶接到了學校,讓她可以不用為日常生活擔憂。
鄭蘭女住在學校宿舍的二樓,平時在房間里看看電視,米飯是自己用電飯煲燒的,每到飯點,周勝明就按時從食堂打了菜送到宿舍。鄭蘭女前幾年曾摔了一跤,腿腳不是很便利,走路有點緩慢,但并不顯得蒼老。與記者交談時,說話聲很輕,也能聽到別人的輕聲細語。周勝明告訴記者,鄭蘭女在老家時,都是自己做飯洗衣服,平時照顧自己沒有問題。
周勝明是鄭蘭女的長孫,用他自己的話說,差不多也是奶奶的小兒子。周勝明自幼喪父,6歲時就跟著爺爺奶奶,是奶奶一手把他帶大的。想起奶奶撫養自己的往事,許多事情周勝明都還歷歷在目。“小時候我有點膽小,記得七八歲時的一天,我在路上玩耍,不小心把鄰居家剛孵出來的一只小雞踩死了。我非常害怕,就連忙跑回家躲了起來。”周勝明說,“事后,鄰居拎著死掉的小雞趕到我家興師問罪,要我賠償。要知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只小雞對于農村人來說,也是家里不可忽視的財產。我躲在家里不敢出來,奶奶對鄰居好言相勸,由于家中沒錢,最后奶奶說以后孵了小雞,就賠兩只給鄰居,這事才平息下來。事后,奶奶并沒有責罰我,還耐心地安慰我,讓我幼小的心靈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
周勝明說,爺爺奶奶供養他讀書,從讀小學、初中,一直到讀師范學校,他和爺爺奶奶一直生活在一起。師范學校畢業后,每當寒暑假,他就和爺爺奶奶一起勞動、生活。
“照顧奶奶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從小是她給了我慈母般的關愛,我從小失去父親,母親改嫁,是奶奶在庇護著我,保護著我,我們倆的感情很深。”周勝明說。2007年,周勝明在老家造了新房,也把奶奶接到了新房里居住。由于奶奶年紀大了,電飯煲、燃氣灶、電磁爐等都不會使用,習慣用農村土灶,住在新房不習慣,又搬回了老房子。后來,周勝明就在新房里建了土灶,方便奶奶燒飯。周勝明夫妻二人都是教師,妻子虞秋風是金華九中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兩人工作都很忙,周勝明平時都住在學校里,只要一有空閑,就回老家看看奶奶,在老家住上一至二天,除了陪奶奶,他還到山上砍柴、撿樹枝,備好柴米油鹽、生活用品,讓老人的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2
在周勝明和三個姑姑精心照顧下,奶奶多次轉危為安
周勝明的爺爺也是長壽之人,2011年去世時已91歲。老人最怕生病,鄭蘭女經歷過三次大病,最后都轉危為安,這和親人們的精心照顧分不開。周勝明有三個姑姑,都嫁到老家附近的村莊,離娘家很近。姑姑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回家看望老母親,端午節送粽子,中秋節送月餅,二十多年來,每年還會把父親母親接到家中住上一兩個月。
八九年前,鄭蘭女經歷了一次大病,經過初步診治,都說老人已90多歲了,心臟功能出了問題,勸家人們不用帶著老人到大醫院治病,許多親人都已準備放棄了。周勝明說,他當時并不甘心,去鄰村請一個“土醫生”。那個“土醫生”怕承擔責任,不肯來,周勝明就說:“我寫下保證書,不會怪你的。”“土醫生”聽后就說:“我相信你的為人,不用寫了。”沒想到,“土醫生”給奶奶掛了兩瓶鹽水后,奶奶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轉。后來,周勝明又帶著奶奶到了瑯琊鎮的一個中醫師那里開了半年的中藥,終于逃過了那次“劫難”。在85歲時,鄭蘭女患了闌尾炎,到廣福醫院開刀,住院后,在周勝明和姑姑的精心照顧下,也很快恢復出院。2012年,鄭蘭女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得了腦震蕩,周勝明連忙帶著奶奶到金華市中醫醫院住院。周勝明請姑姑們在醫院輪流照顧,他自己則是白天上班,每天晚上到醫院看望、照顧奶奶。
每次奶奶生病,周勝明和三個姑姑都是護理的“主力軍”,三個姑姑家都在農村,家庭條件一般,但是她們都為母親考慮,盡最大的努力去照顧母親。周勝明更是盡心盡力,前前后后、忙這忙那,奶奶的大部分醫藥費都是他支付的。
周勝明的妻子和女兒平時都住在市區。周勝明每次帶家人回家,妻子對奶奶非常關心,總要給奶奶買些衣服、鞋子、帽子等生活用品。而老人每次都很客氣,都說衣服夠穿了,不用買新的。“奶奶非常節省、儉樸,我女兒對老人也很孝順,回去總要給太太帶點好吃的,老人家總是說下次不要買了。奶奶節儉的生活也給子孫后輩樹立了榜樣。”周勝明說。
3
在農村從事教育三十年,一直熱心公益事業
1984年,周勝明考進了金華師范學校,據介紹,他是當時金華縣的中考狀元,總分500分的考試卷,他考了465分。由于當時讀師范的學生每月有18.8元的生活補助,還不用交學費,正是看中了這點,家境貧寒的周勝明毅然報考了師范專業。1987年,周勝明從金華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了家鄉,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此后,周勝明一直在講臺上默默奉獻著,以前教語文,現在教美術。他熱愛文學,喜歡向各類報紙雜志投稿,每當遇到開心的事,總會寫下感悟心得,還把自己的文章編輯成冊,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瑯琊初中校長張利東說,瑯琊鎮和沙畈鄉地處山區,貧困學生多,周勝明是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本地的協調員。從2002年開始,他連續14年義務勞動,任勞任怨,尋找家庭困難的山區中小學生,為基金會審核申請人的真實情況,負責申請人員的家庭調查工作。
周勝明告訴記者,基金會根據上報情況,每年都會捐助1萬多元,有些年能達到2萬元。十多年來,有150多名家庭困難的學生得到捐助,基金會捐款總額達20多萬元。
石塢村黨支部書記廖金香說,在村中,村民對周勝明評價都很好,都說他對奶奶很有孝心,關心奶奶的生活,把奶奶的吃住都照顧得很好。
廖金香說,周勝明老師雖然在學校工作,但一直非常支持家鄉的建設。有一次,周勝明奶奶的一塊地被村里征用,主要用來做污水處理池、村道,村里就把補助款交給了周勝明。考慮到通往村莊的道路十分狹窄,許多路段只夠一輛汽車行駛,周勝明便請村干部用這筆錢修建兩處避車道,方便來往行駛的汽車。
東邊自然村周家廳建于明代,后為村中私塾。當聽到村里要修復古建筑周家廳,周勝明慷慨解囊,捐助了一萬元,并在周家廳的修復中花了很多精力。
春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由于周勝明一家常年在外,除夕也是在城里吃年夜飯。去年春節為了不讓奶奶一個人覺得在家孤單,周勝明特意在除夕當天回到老家,與老人家一起過年。等到下午三點多,周勝明炒了幾個奶奶愛吃的菜,和奶奶一起吃了年夜飯,才開車回到市區。對于今年的除夕,周勝明已經決定全家都回農村過年,迎接奶奶一百歲的到來。周勝明說:“家有老人是個寶,我要照顧好奶奶,希望奶奶健康長壽,讓她成為村里的第一位百歲老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