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家名為“祥安康樂園”的私營養老院在新獅街道河上橋芙峰街157號低調開園。雖然這里的條件不如公辦的福利院好,也缺少活動場地和完善的醫療條件,但這家小小的養老院,卻贏得了不少老人的青睞。他們都親切地把這里稱之為“家”,把‘鄰居們’和護理員稱為“家人”,他們相扶相持,把晚年生活過得安逸、自在。重陽節剛過,記者就走進了祥安康樂園,了解這家養老院背后的故事。
A
曹慧香:以心換心,是我們的工作準則
紅墻、陽臺,門口坐著曬太陽的老人,院子里晾著的衣服,房間里傳出的電視聲……走進祥安康樂園,說這里是養老院,更像是一棟普通的居民樓。唯一不同的是,這里的“居民們”都有護理員的悉心照料,大家彼此相熟,感覺就像一家人一樣。
“你來啦,快快,到這來坐。”剛進門,祥安康樂園的曹副園長就熱情地迎了上來。曹副園長全名曹慧香,今年已經70歲,但她身體不錯,從金華第一福利中心退休后,就來到了祥安康樂園,負責管理這邊的日常工作,繼續為社會發揮余熱。
據曹慧香介紹,雖然祥安康樂園開辦才僅僅3年,但已收納了70多位老人,很多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年齡均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無暇顧及,托管到我們這邊;有的是子女在金華工作,獨居外地的他們被接過來養老;有的是身患重病,生活無法自理需要照料;還有一部分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曹慧香說,按照老人的身體情況,園里把老人們安排在不同的樓層,一樓是辦公室、餐廳、醫護室;二樓住的均是90歲左右的高齡老人;三樓、四樓住的是身體相對健康,能自理的老人;五樓、六樓則是臥床、重病的特護老人。全園共有20多名護理員悉心照料老人們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他們讓老人感受到了愛的陪伴,不再孤單。
細細打量老人們住的房間,與外表有些破敗的墻面相比,房間里面干凈整潔,電視機、空調、熱水器、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敞亮的大窗戶讓房間光線充足,樓道外的電梯也讓老人們省去了上下樓的煩惱。房間的面積有大有小,相應的也有雙人間、三人間、五人間等不同格局,但不管如何變化,都保證了老人有寬敞的活動區域,比一般福利院的房間都要大些。護理員們的衛生也做得很到位,就算是特護區的房間,也聞不到任何異味。
“老人就像孩子一樣,要哄、要陪。在這里,我們不僅要把老人的生活照顧好,也要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曹慧香告訴記者,善待老人、以心換心,是這里每個護理員的工作準則,也是她的職業堅持。
“雖然我們這不如公辦的福利院條件好,醫療設備也欠缺,但不管是我,還是其他護理員,都能叫上每一位老人的名字,對他們的喜好、脾氣、性格了如指掌。因此,很多老人都喜歡住在我們這里。”曹慧香笑道。
B
老人們:這里就像家一樣
今年84歲的徐阿姨,是金華本地人,她原本和女兒、女婿同住在佳音街。為了讓女兒、女婿有自由的空間,徐阿姨自己提出要去養老院住,并于半年前搬到了祥安康樂園。一開始,徐阿姨的想法遭到了子女的強烈反對,孩子們覺得徐阿姨住養老院沒必要,還會讓他們落得一個“不孝”的“罪名”。但徐阿姨卻不這么認為,她說:“未來,老人到養老院生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像我女兒、女婿現在已經60多歲了,自己的身體都不太好,他們的孩子才40來歲,沒有退休,無法照顧他們,他們更無法照顧我們,三代人一起生活,彼此拖累,真的沒有必要。”徐阿姨開明的思想也讓子女們慢慢放下對養老院的芥蒂。如今,她在祥安康樂園生活得非常快樂,“我性格本來就開朗,到這里后,又交了很多新朋友。”
今年85歲的朱阿姨,是徐阿姨的“室友”,相比活潑的徐阿姨,朱阿姨性子更內斂一些,兩人一動一靜,別提有多搭了。“我家住在玫瑰園小區,到這里已經生活2年了。”朱阿姨說,自己的子女都在金華上班,平時工作比較忙。原本子女請了保姆在家照顧她,但后來保姆走了,子女就想讓她搬去一起住。但朱阿姨不想同子女住,弄得大家都不自由,后來就搬到了養老院。“在這里,我每天看書、看報,還可以玩電腦,園里過年過節還有很多豐富的活動,一點也不會無聊。現在子女接我回去,我還不愿意回去呢,大年三十吃了晚飯還要回來。”
與她們不同,今年84歲的周師傅剛搬到祥安康樂園25天。周師傅是杭州富陽人,曾在金華工作多年,退休后隨子女在衢州生活。由于老伴生病住院,不能互相照顧,為了減輕孩子們的經濟負擔,周師傅決定搬進養老院,但過程卻有些曲折。“我原本想去衢州的養老院,但當地的公辦養老院要滿足離休干部、部隊轉業干部或勞動模范等條件,我根本進不去。醫養結合的費用一個月要四五千元,承受不起,后來,我就決定回金華看看。”周師傅說,回到金華后,他發現金華各級政府對養老這塊都非常重視,公辦、私營的養老機構很多,考慮到祥安康樂園就在市區,買東西方便,附近又有藥房能刷醫保卡,像他這樣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每個月的托管費才一千多元,他馬上搬了進來。平時,他的消遣主要是看書、看報、寫毛筆字,子女有空也會從衢州過來看望他,他已慢慢喜歡上養老院的生活。
周師傅這邊剛說完,96歲的張爺爺就接上了話茬。張爺爺是江蘇人,從汽車修配廠退休后,曾在四五家養老院住過,最后還是選擇了祥安康樂園。因為這里離孩子們近,方便他們過來看望。張爺爺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算硬朗,只是聽力有些不好,在園里,張爺爺最愛打麻將,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會打上一會,他也特別滿意這里的生活。
園里有年齡大的老人,也有年紀小的。今年67歲的范阿姨就是這里年紀最小的。范阿姨的老伴去世后,由于自己太過傷心,落下了失眠的毛病,子女工作忙又顧不到,從醫院里搬出來后,范阿姨就直接住進了祥安康樂園。“這里的大哥大姐都很照顧我,園長和護理員也對我們特別上心,你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只要說一聲,肯定有求必應,大家像一家人一樣,讓我覺得特別溫暖。我也從丈夫去世的悲痛中慢慢恢復過來了。”范阿姨說。
凡事都有兩面,有喜歡住養老院的,也有不喜歡的。81歲的張阿姨就是個特例。張阿姨是金華人,原本獨居在家,兒子由于工作忙,擔心照顧不好母親,便把她送到了祥安康樂園。張阿姨平時信佛,以前每天都要在家里誦經拜佛。來到養老院后,她感覺生活會不方便,每天吵著鬧著要回家。后來,是通過護理員的悉心照顧才慢慢安下心來,現在,張阿姨已經在祥安康樂園住了四五個月,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交了新朋友,有了新樂趣,趕她走她也不愿走了。
除了張阿姨,85歲的姜師傅起初也不太想住在養老院,不過,他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心疼兒女為他花錢。姜師傅是金東區曹宅人,兒女都在外面工作,只有他獨居金華。老伴去世后,沒有退休金的姜師傅更讓兒女操心,便想勸他去養老院。起初,姜師傅覺得自己這么多兒女,卻要住養老院,感覺面子上掛不住,怕別人笑話。來到這里后,才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這里的生活起居都有專人照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都不要自己操心,身體好的,也可以自己出去自由活動,就像住在小區里一樣。過年過節,還有唱歌、跳舞等各種豐富的活動,雖然心里喜歡得不得了,但每個月要子女為自己花一千多元,節儉的姜師傅總覺得心里過意不去,“不過我的子女都讓我放寬心,現在,我已經在這里住了8個月了。”他不好意思地笑道。
C
張園長:開辦祥安康樂園,就是想讓老人們能安康享晚年
張園長是祥安康樂園的園長,也是這家養老院的創辦人。她曾是金華市中醫醫院ICU的護士,在護理一線服務多年。3年前,養老院剛剛興起,但公辦的多,私營的少,床位往往供不應求,考慮到自己有護理專業知識和醫療專家的資源,張園長就辭職辦起了祥安康樂園。
同時,她還多方聯系社會資源和愛人人士的支持,將養老院與金華雷鋒紀念館、浙師大、廣福醫院、中醫院等結成“對子”,經常組織黨員、志愿者到養老院為老人們做免費義診、慰問活動。前不久的重陽節,園里就來了一批雷鋒紀念館的志愿者,他們給老人們獻上了豐富的才藝節目,讓老人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溫暖。園里的臨終關懷也服務得很到位,對于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特護員們喂水、喂飯、洗澡、翻身,24小時專業看護,一點不比公辦的福利院差。不過,由于前期資金、場地的限制,祥安康樂園目前只有一幢樓,100個床位,存在硬件、配套設施缺少的情況,這也是張園長一直想要改變的地方。
張園長說,未來,她打算尋找更好的場地,將祥安康樂園打造成集醫療、康復、健身、養身、臨終關懷為一體的專業式養老服務機構,讓老人們入住康樂園,安康享晚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