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湯溪公路養護站站長林群一邊在公路上操作機器,一邊告訴記者,針對路面上的坑洞,“修補王機”的運用不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養護成效,同時養護工自身安全也得到了進一步保障,“機器換人”好處頗多。
今年以來,婺城的公路養護工用汗水和堅持澆筑了婺城的美麗公路,保障了車輛的安全出行。細心的路人會發現,除了身穿橘紅色工作服的養護工外,現如今婺城的公路上多了一些神奇的養護機械,且都出自養護工的發明。“一旦有破損道路,‘修補王機’可就大顯神通了!”
“綠化修剪機”、“護欄清洗機”、“修補王機”……近幾年,婺城區公路養護界刮起了一陣“改革風”。區交通運輸局里的養護工紛紛客串起“發明家”,短短兩三年時間,以工匠精神發明出了不少神奇的機械,儼然成了婺城區公路養護行業“機器換人”的推動者。
隨著婺城區公路交通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公路養護里程的逐年增加,如何加快養護進度、提高養護質量、降低養護成本、減輕勞動強度等一系列問題一一擺在公路養護管理部門面前。為此,婺城區交通運輸局自2012年始就致力于養護機制改革,對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道班模式養護提出挑戰,用機械逐步代替人工,使婺城公路的養護逐步走向機械化、市政化、規模化,進一步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區公路段承擔著轄區縣級公路573.93公里的養護任務,其中國省道干線公路54.416公里,同時還監管著940.598公里的鄉村道路養護考核和經費撥付等工作。在過去資金有限、純人工保潔的養護模式下,區干線公路基本在1.5公里設置一個養護人員進行路面保潔。近年來,區交通運輸局陸續采購了6輛清掃車、5臺灑水車、50輛人力電動垃圾車和4個高壓沖水泵,首先使我區的干線公路實現了機械化養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虹戴公路被稱為婺城的“黃金走廊”,長達16公里的路程,中央隔離帶有5~10米,通過新型灑水車操作,16公里的公路一輛灑水車作業僅需6小時,兩輛灑水車基本能滿足需要。區公路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科學分析,采用機械化養護,人員可減少50%、工效可提高30%,不僅減少了勞動強度,還保障了一線養護工的人身安全。同時,養護費用每月減少1萬元,節約了養護資金成本。
機械使用后,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安全系數,下一步,在適當時機,婺城區公路段計劃適當分流部分富余人員到養護工程中去,在完成公路養護任務的同時,可組織承攬外部小型工程等業務,增加養護收入。同時,通過使用機械化,提高養護工的機械操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并且逐步改變養護人員隊伍組成結構,從年齡大、技術落后、思想傳統的養護隊伍轉向年輕化、綜合化、創新化的人才隊伍,為下一步市政化養護打下良好的基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