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白龍橋鎮東俞村,位于市區西部13.5公里。東俞村風景秀麗,歷史文化悠久,據記載,東俞始祖俞惠,在元朝時期由浦東口遷居此地,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從古村落圖上可知,明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創建的“紅花園”,還被官府褒以“紅園故居”之匾。
“具有玉山堰,瀆開五里遠,大小兩祠堂,廣建七座廳……”先人流傳下來的一詞一句無不述說著東俞村曾經的輝煌。現今的東俞村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后,留下了不少歲月的痕跡。村中的老人說,古時的“兩祠堂”現只保留下了一座老祠堂,這座老祠堂是在康熙廿年(公元1681年)建造而成的,共有三進,壯麗宏敞。
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祠堂修繕中清理出來的一塊“玉山堰碑”。根據《昭利侯白沙圖志》史料記載,漢代一位將軍,姓盧名杰,字文臺。他開挖了河流,并筑有三十六堰,而其中的玉山堰便是這三十六堰之一。對當時以農業為生的村民們來說,這處的水關系到近千畝良田的灌溉。后來,為爭奪該堰所有權,東俞與葉店村曾進行了長達六十幾年的官司,而此次清理出的石碑就是大清乾隆叁拾捌年對這場官司所刻的判決書。
信步走進俞氏祠堂,仿佛有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景象,從祠堂天井抬頭看,天顯得格外藍,云顯得格外白。精美的馬腳,細致的雕花……無不彰顯著東俞先人高超的建筑技術。祠堂共有98根柱子,其中有46根石柱和52根木柱.它們一同支撐起整個祠堂。
從2014年開始,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東俞村開始著手老祠堂的修繕工作。還專門聘請了東陽設計院的專業人士,對祠堂里一些被雨水,蟲蛀等損毀的木雕進行修復,力求原貌原建。
“現在,祠堂的主體工程已基本修繕完成了。”東俞村村支書俞曉悟說,“此次修繕花費了500多萬元,但我覺得這個錢花的值,我們修繕的不僅僅是一幢老房子,我們維護的還是我們村子的文化,我們的根。等祠堂工程完全結束,我們村還要搞一個大型的活動,到時候把那些走出去的俞家人都邀請回來,讓他們看看村子的新變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