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前傳》、《臨江會》、《呂布與貂蟬》等劇目,在國內戲劇界有相當的影響力。今年80歲的徐勤納就是這些戲的導演,他是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理事,曾擔任浙江婺劇團副團長,并受聘擔任過安徽省徽劇團藝術指導、浙江京昆藝術劇院總導演和藝術室主任、中國京劇院特聘一級導演。在50多年的導演藝術生涯中,徐勤納先后導演了100多部優秀劇目,涉及婺劇、越劇、京劇、曲劇、徽劇、歌劇、亂彈等14個劇種。可以說,他把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都花在了戲曲上。近日,記者采訪了他,聽他講述自己藝術之路上的點點滴滴。
亂世年代,他棄文學戲
1937年出生的徐勤納,從小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優異的他考入了金華一中讀高中。1955年,18歲的徐勤納因為家庭原因而不得不輟學,“那年,正值‘文革’,我家成分不好,上不了學。想想上學沒什么出路,我就輟學去學唱戲,以維持生計。”徐勤納回憶說。那一年,徐勤納進入浙江省婺劇訓練班學戲,從此便走上了戲曲之路。1957年,他進入金華市高腔訓練班(弋陽腔、西吳腔)學習。他師從高腔老藝人江義和、婺劇名角方炳環,后又師從昆曲藝術家周傳瑛,行當小生。徐勤納是一個很會鉆研的人,從來都不滿足于現狀。他曾向婺劇名角葉芝(徽戲)、胡夢蘭(高腔)等學習婺劇傳統表演,這也為他今后的轉型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戲曲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唱、念、坐、打樣樣都得會,而且樣樣都得精。因為學習戲曲比較晚,為了學好戲曲,徐勤納沒少費功夫,除了向名師學,他自己也不斷鉆研,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徐勤納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戲曲的練習上。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徐勤納都想要達到最完美。
入門雖晚,但他成功塑造過不少角色,曾主演過《槐蔭記》中的董永、《合珠記》中的高文舉、《黃金印》中的蘇秦、《穆桂英》中的楊宗保、《群英會》和《臨江會》中的周瑜、《販馬記》中的趙寵、《送米記》中的姜詩、《斷橋》中的許仙等角色,這些角色都獲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
實現從演員向導演的跨越
在劇團里,徐勤納算得上是一位高材生。他不僅在婺劇的表演藝術方面造詣深厚、運用嫻熟,而且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對高腔、昆曲、徽戲、亂彈等戲曲表演藝術融會貫通,1964年,有著豐富舞臺實踐經驗的徐勤納成功實現了由演員向導演的跨越。
多年來,他先后導演了婺劇《白蛇前傳》、《活捉三郎》,徽劇《呂布與貂蟬》、《情義千秋》、《劉銘傳》、《驚魂記》(根據莎士比亞《麥克白》改編)、《徽班進京》,京劇《蝶戀花》、《大鐘樓》(根據雨果《巴黎圣母院》改編),亂彈《新龍鳳鎖》、《借妻》等新編大戲以及傳統折子戲《臨江會》、《水淹七軍》、《貴妃醉酒》、《哭劍飲恨》、《拾玉鐲》、《斷橋》、《殺惜》等100多部優秀劇目,涉及14個劇種。
作為戲曲導演,徐勤納一直追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他所導演的100多部劇目中,有整理改編的傳統戲,也有新編歷史劇,更有移植西方戲劇作品的中西融合之作。《白蛇傳》為婺劇“天下第一橋”再創新的榮光,《徽班進京》拯救徽劇于衰微,《驚魂記》開辟了戲曲改編移植西方話劇的新路。
老戲新排,是徐勤納所推崇的戲曲創新手法之一。如《白蛇傳》,就是在傳承傳統《白蛇傳》劇本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傳統的《白蛇傳》以反封建為主,愛情為輔,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反封建的共鳴少了。”徐勤納說,為了順應時代需要,他對傳統《白蛇傳》劇本進行了改編,改成以愛情為主,反封建為輔。經過改編后的《白蛇傳》,現代感十足,人物性格也更加突出。在徐勤納看來,傳統戲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只有古為今用,才能創作出好的戲曲,而老戲新排則賦予了傳統戲新的生命。
除了老戲新排,徐勤納還大膽地嘗試用傳統戲曲手法來演繹世界名著。徽劇《驚魂記》就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麥克白》,這部劇目將中國戲曲的寫意精神發揮到極致,把話劇改編成中國人看得懂的中國戲曲。無論是舞臺人物造型手段的處理、舞臺意象空間的塑造、時空假定性的運用、夸張、變形、放大的動作設計還是強烈燈光色彩的變化、極富特色的徽劇音樂,都讓觀眾眼前一亮。
“徐勤納導演深厚的造詣,為婺劇藝術的革新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浙江文化舞臺藝術贏得廣泛的影響,是浙江戲曲藝術領軍人物之一。”曾有人這樣評價徐勤納。今年80歲的徐勤納仍然在潛心研究戲曲,為中國戲曲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