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羹,是流行于金華的一種民間小吃。經考證,是由龍游商幫從福建鍋邊糊帶進龍游,還稱米糊,也傳入金華,因金華地區喜食羹,加入了些淀粉改良,因此得名福建羹。福建羹湯頭濃郁,配料豐富,價格實惠,是金華市民最喜愛的早餐之一。尤其是邊記福建羹,從老板邊建明爺爺的師傅手上就開始傳下來了,算算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日前,記者就采訪了邊建明,了解福建羹的美味故事。
代代相傳,福建羹是食客追隨的美食
邊建明今年60歲,是金華本地人,經營福建羹已有30多年時間。邊建明的爺爺曾在將軍路土產公司附近開過福建羹鋪子,當時就特別受食客歡迎,每天早上小店門口都會排起長龍。可惜后來鋪子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掉了,兵荒馬亂的年代,邊建明的爺爺后來沒有再繼續開店。
“小時候我經常在爺爺店里幫忙,也沒有說正式學過,看得多了,這手藝也自然傳承下來了。”邊建明說。
后來,邊建明的父親也開過一段時間的福建羹店,但父親不太喜歡做餐飲行業,轉而去上班了。邊建明自己曾在單位上過班,但與父親不同,他不喜歡朝九晚五的生活,20多歲時,他就出來創業了。“做生不如做熟,有爺爺的手藝傍身,我還是選擇開一家福建羹店”。
邊記最早是開在邊建明自己家中,位置不大,桌椅也不多,每天卻大排長龍,很多人就趕來買一碗帶走。后來店址移到了人民東路金華中心醫院斜對面,四年前又搬到了仙橋,好多人還會隔三差五開車過去吃一碗。因為長年累月站著做福建羹,上了年紀的邊建明身體慢慢變差了,去年關門停業了一年。就在三個多月前,邊記才回到了市區低調開張。雖然地段偏了點,在人民東路金華貿易學校斜對面。但知道這個消息,金華的吃貨們可都激動壞了。
“邊記最早開在明月街中心醫院西邊,天天早上去排隊。”不少食客去邊記吃福建羹,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特別是周末的早上,排隊半個小時是很正常的。排起的隊伍常常是從早上7點多開始,一直持續到10點多,從吃早餐一直持續到吃午餐。
邊記搬到仙橋去后,很多忠實的食客還開車去捧場。對于再營業的決定,邊建明告訴記者,并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自己不想讓這門手藝失傳,也不想讓食客吃不到這份美食。邊建明說,小時候,他的母親是金華有名的做酥餅的師傅。做的手工酥餅酥香松脆,用手掌輕輕一按,就會碎成一片片的,用料也十分講究,每次酥餅出爐,那香味,真是能飄出百里,讓人垂涎欲滴。“母親做的酥餅,都是別人提前預定的,我們作為兒女想吃都吃不到。”邊建明說,那時,母親就曾有意把手藝傳給他,但看到母親每天為了烤酥餅在爐子和炭火之間來回,手上都是各種燙傷,邊建明怕苦沒有學,后來,這門手藝就失傳了,這也是邊建明最遺憾的事。
“所以,就算辛苦,就算賺不了多少錢,我也要把邊記福建羹開下去。”如今,再營業的邊記福建羹已經傳到了不少食客的耳朵里,老客們紛至沓來,新食客也不斷增加。除了早上經營的福建羹外,店里還有餅、面條、粉干等特色美食,口味也都挺不錯的。
用料扎實,是邊記流傳百年的秘籍
一樣流傳百年的美食,如何讓食客吃不膩?常惦記?邊建明說,沒什么秘籍,用料扎實,不偷工減料就是邊記暢銷多年的原因。
每天下午2點,邊建明就要開始動手熬煮高湯,湯頭里面,有上好的豬骨,新鮮的筍干,還有各種香料,用小火煨至第二天上午5點,期間,還需要用大勺不停攪拌,將各種食材的精華都熬到湯中,湯頭顏色呈紅棕色為最佳。除湯頭外,店里用的油,也都是用肥肉熬出來的豬油,不管是下餛飩、餃子還是面條、福建羹,都是香氣撲鼻。配料準備好后,早上5點多,邊建明就要開始煮福建羹,先在鍋中加豬油,再入秘制的豆瓣醬,加上豆芽,木耳,蝦仁,筍干、花椒、蔥段等炒制,并把面糊澆在大鍋的邊上,結成面鍋巴后直接鏟進湯里,稍煮即可出鍋,食之,湯頭濃郁醇厚,有一點點黏稠,面鍋巴Q彈有勁,豆芽爽脆清香,色香味俱全。
“這個味道是邊記獨創的,和別家的都不同。”邊建明說,邊記福建羹的味道主要是在湯里,湯料采用的是高湯。
邊記的面也調得好,面粉和地瓜粉的比例恰當。老板說,地瓜粉如果不放或放少了,這面鍋巴就結不好;地瓜粉放多了,面鍋巴就會結得硬梆梆的,吃去就像在嚼蠟。
每天,店里的福建羹都是邊建明新鮮燒制的。早上5點多做好,6點左右就會有第一批食客上門,一鍋賣完,又會馬上燒另一鍋。一直售賣到上午10點左右才會結束,有時中午、晚上也會有食客上門要求喝福建羹,但為了保證食物的新鮮,邊建明只堅持在早上賣。
“小碗福建羹5元,大碗7元,這么多年,雖然物價漲了,但我們的福建羹也沒怎么漲價,用料更是嚴格遵守當年爺爺的配方,很多客人都怕我們賺不到錢,但我想得很開,薄利多銷,客人吃得開心,我賺少點無所謂。”也正是因為邊建明對食材的堅持,才讓邊記福建羹一直開到了現在。邊建明說,以前自己也曾收過不少徒弟,有些人把技術學到手了,就自己出去開店,可食客們還是喜歡來他這里。因為生意不易,很多徒弟總想著偷工減料,多賺點錢,哪樣食材貴了,就少放點,味道卻差了不少,怎么能留住客人呢?要想做好福建羹,最關鍵的是把東西做好,做得好,人家愿意來吃,自然也能賺錢,可這道理懂的人卻不多。
“如今,我也60歲了,我的大哥原本也在做福建羹,早幾年已經退休,我怕自己也干不了多少年了。兒女大了,不愿意學這么辛苦的手藝。為了把金華人都懷念的這個味道傳下去,我也很希望有能吃苦的年輕人來學。不僅能把手藝傳下去,也能讓更多金華人吃上獨特的美味。”邊建明感嘆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