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各式各樣的高端理發店層出不窮。而接下來要說到的這家理發店卻是非常的接地氣,并且具有較高的人氣。這家理發店沒有店面,沒有高科技的設備,唯一的“首席理發師”是79歲的老大爺——老金。
每天,老金騎著自行車定點定時到河盤橋附近的住宅區赴約,老居民們長了頭發,長了胡子,都等著老金來給他們剃。從最初的幾角錢,到后來的一兩元,再到現在的五元,這場約會,老金赴了近50年。日前,記者在“約會”地點之一的花錦巷一亭子里見到正在理發的老金,說明來意后,老金和記者聊起自己的小故事……
偶然喜歡上了剃頭這門手藝
見到老金時,他穿著整潔,頭上戴著一頂棒球帽,麻利地在給自己的老主顧沙大爺理發。也就八九分鐘的工夫,沙大爺立馬精神了起來,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89歲了,就住在附近,在老金這里已經理了三年的頭發。見記者想要采訪老金,沙大爺一個勁兒地說:“這么多年了,老金為我們這些老年人提供了不少方便,可要好好夸夸他啊!”
老金名叫金獻龍,金華本地人。與記者交談間,他總是笑容滿面,非常親切。老金告訴記者,一個上午,他已經幫8名顧客剃好了頭,不過,剃頭是他幾十年來的興趣愛好,他的主業是金華肉聯廠的退休工人。1960年,林學專業畢業的老金被分配到寧波林場擔任技術員。當時,林場里有兩名來自臺州天臺的工人會剃頭,工作之余,這兩名工人就會幫其他人剃頭,一次收個一角錢,賺點外快。“我那時就產生了學習剃頭的念頭,覺得這個行當真不錯,空閑的時候幫別人剃頭,不僅日子過得充實,還能賺外快。”于是,老金就時常在邊上看,慢慢地向“理發圈”靠近。
說來也巧,幾年后,老金的二弟專門去學習了剃頭這門手藝,老金便主動向他學習。在二弟的傳授下,老金正式學起了剃頭。老金告訴記者,后來,二弟去南京當兵,除了日常訓練,二弟義務幫戰友們剃頭,久而久之,他在部隊里出了名,還受到了通報表揚。“退伍以后,他專門在家里騰了一個位置做起了剃頭生意,不工作的時候我就在邊上學。”老金笑著說道。
走到哪里剃到哪里,積累了不小的名氣
1970年,正在金華食品公司工作的老金,被分派到太陽嶺采煤三個月。除了日常用品,他還帶上了剃頭工具。有一天,工頭無奈地說:“頭發長這么長了,這里怎么連個剃頭的地方都沒有?”聽到這番話,老金自告奮勇說:“我幫你剃。”事后,工頭非常滿意,并讓老金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不用采煤了,專門負責給工友們剃頭。后來,憑著熟練的剃頭手藝,老金漸漸有了名氣,附近找他剃頭的人也越來越多。三個月后,老金準備回金華,沒想到工頭不舍得放人,“再剃三個月吧,剃到過年再回去好了。”就這樣,老金在那里多留了三個月。
回金華后,老金被調到金華肉聯廠工作,工作之余,就騎著自行車到處幫人剃頭。老金說,起初,他在村子里幫人剃頭,可逐漸發現村子里人員不夠集中,便重新“轉戰”小區。剃頭聽上去挺簡單的,但想要讓客人們滿意也是門學問。找老金剃頭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其中不乏有愛耍小性子的客人。剃多了、沒剃平、剃得胡子疼……每次遇到要求多,脾氣急的客人,老金都很有耐心,和客人聊聊天,說說笑話,剃到滿意為止。
1996年,退休后的老金沒有閑下來,而是全職做起了剃頭生意。與以往不同,老金為自己設定了行程,每天定點定時營業。老金告訴記者,他星期一上午去市區西塘院小區,下午紅葉小區;星期二上午在印染小區,下午四季人家;星期三、星期天去花錦巷;星期四、星期六都在鳳凰花園;星期五上午在金輪小區,下午在保養場宿舍。老金剃頭幾十年,住這些地方的老街坊都認識他,名氣不是一般的大。
剃到剃不動為止,且不再漲價
“老金,那里太熱了,你走這邊陰涼的地方幫我剃”、“老金,幫我剃得短些,胡子也刮一刮”……采訪時,客人一個接著一個,老金的雙手就沒有閑下來過。“老金這人真好,我在他這里剃了十多年了,已經習慣了,‘老人頭’雖然看著簡單,但也很考驗基本功的,高檔理發店的年輕小伙,還不一定能剃好呢。”家住花錦巷的張師傅說,這么多年,他是看著老金騎著自行車東奔西走,有些老居民年紀大了,出門不方便,家人招呼一聲,他便會上門服務。據了解,老金的老顧客當中,還有一位是失去雙腿的殘疾人,正因為有老金的定點定時,讓殘疾人能更方便地享受到剃頭服務。
在老金這里,剃頭只需5元,老金說,最早的時候,剃頭只要幾角錢,到后來的一兩元,現在以及以后,都只收5元。在老金身后,記者看到一輛老舊的自行車,亭子的臺階上還放著一個打開的剃頭箱,剃頭箱里放著手動及電動推子,還有刮面刀、刷子、梳子等工具。老金說,自己第一輛自行車已經騎壞了,這是第二輛,至于理發箱里的工具,其中幾樣已經是“老古董了”。“你看我手上這個手動推子,它可是跟了我50多年了。”說著,老金又拿起凳子上的“坐墊”,原來這個“坐墊”是一個舊剃頭箱,自1965年開始學剃頭時就跟著他了。
據了解,除了中老年人,還有不少年輕人也喜歡在老金這里剃頭。在市區鳳凰花園,有一人家的兒子滿月頭就是在老金這里剃的,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寶寶已經研究生畢業。即將要踏入社會工作的他,放假回來還是習慣找老金剃頭。
老金的外孫曾在荷蘭工作3年,現在在杭州發展。老金告訴記者,外孫學習很用功,在念高中時,由于學習任務較重,都沒有時間去理發店,外孫便打電話給老金,讓外公提供上門服務。“外面剃頭生意少做幾個沒關系,小孩子學習要緊,接到他的電話,我就騎著車過去幫他剃。”如今,這個已經成家的外孫回金華還要找外公剃頭。
50多年,老金見證了很多孩子的成長,也和眾多年輕人一起慢慢變老。在老金看來,剃頭是一件樂此不疲的事情,每天在各個小區逛逛,讓他的生活有了規律,每月賺點小錢的同時,還能結識不少朋友。“一直以來,我的老伴,孩子們都很關心、支持我,他們讓我每天早點回家,不要太累,不過我覺得剃頭和去外面釣魚一樣,很自在。”老金說,他的剃頭生意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剃不動為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