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村名來自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村中,記者翻閱了《珊瑚廖氏宗譜》,據宗譜記載,廖氏先祖廖文仕,自清康熙年間(1694~1785年),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來浙江,寄居江山縣,后到湯邑(湯溪)岱上入贅,于雍正十年(1732年)轉遷三湖定居。因村地處群山環抱的小盆地內,形似一個湖泊,有山有水,故稱為“山湖”,后諧稱“三湖”,而后又衍化為“珊瑚”。
關于珊瑚村的來歷,據廖旭榮說:祖先廖文仕于清康熙甲戌年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溪背村。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當時文仕公正當年少,家中弟兄眾多,欲圖異地發展。有宗親海遷期間去浙江江山、蘭溪謀生,業績甚佳,置有房屋田地并定居浙江,成為族內楷模,故文仕公欲到浙江立業。
雍正元年(1723年),文仕公南行至浙地湯邑(湯溪)山區謀求立業。幾經周折,在塔石鄉岱上倉門里一財主家當長工,并入贅財主家,然好景不長,財主以眾凌寡,極盡欺侮之能事。雍正四年(1726年),一日財主六十大壽,大擺筵席,獨對文仕公以奴相待,文仕公心存委屈,隱忍不言,知夫莫如妻,聰慧的妻子看在眼里。問:“氣否?”文仕公嘆道:“氣,然又能奈何?倘若你能與吾同心便能一解其憂!”妻子已解其義,對丈夫說:“我與你生死相依,一切聽隨與你。”文仕公終于說出了自己在心底蘊藏許久的一個字:“走!”
五更時分,夫妻倆跪地對天發誓:離此地,力爭以一席之地解寄人籬下之恥辱,挑行李的籮線折斷之處便是安身之所。于是夫妻倆不畏艱險,帶著長子廷煥(4歲)、次子琨煥(2歲),挑著行李,去開辟自己的新天地。
一日,行至一處山間美地,這時,籮線突然斷開。憶起昔日的誓言,果已應驗。夫妻倆遂放下行李和兩個孩子,決定在此安家。環顧四周,三個湖型山坳環繞著中間的小盆地。這里天碧藍,云潔白,林木森森,滿目蒼翠。幾股清泉從山谷間蜿蜒流淌,水聲潺潺。更重要的是,這里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開墾勞作,此乃天隨人愿也,夫妻倆欣喜萬分。于是,他們就在這里安營扎寨、繁衍生息,并以三個湖型山坳的形狀寓意取名為三湖村。
在村中,對珊瑚村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村中原先有三口湖,所以村名又叫三湖。或許是后來村中又出了一名文化人,認為山湖或三湖的村名太實,遂將村名雅化為珊瑚。
雖然從福建古田遷徙到珊瑚村已經過去了300多年,但村民們至今仍保留著閩西的語言和風俗。
在珊瑚村,村民能講多種方言,外出時會講湯溪話、普通話,而在村里,通用閩西客家話。古老的方言引起了一直從事方言研究的中國語言大學副校長曹志耘的高度關注。他為此在該村待了幾個月,專門調查研究珊瑚村方言。
早在清嘉慶年間,該村就制訂了最嚴格的保護山林家規
在珊瑚村的村前村后,上百年的古樹比比皆是。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村口有黃山松古樹群,村后有楓樹、紅豆杉古樹群,全村共有古樹120多棵。
來到珊瑚村,只見村前的那一片黃山松,高大威猛,干枝遠伸,站在村口仿佛是迎接遠客一般。村后那一片則以楓樹與紅豆杉為主,郁郁蔥蔥,風景美不勝收。
在村后,記者細數了一下,超過百年樹齡的楓樹就有十多株,其中還有紅豆杉、木荷等古樹。經過改造,這里成了一處供村民乘涼休憩的公園,如果這時候有機會來珊瑚村游玩,那便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珊瑚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名木古樹,如此高的森林覆蓋率,與廖氏祖先立下的家規家訓分不開。
在《珊瑚廖氏宗譜》中,就記載有清嘉慶丁巳年(1797年)所訂的保護祖屬山場(山林)的5條合約。合約中規定,自禁之后,再有越者,一經捉獲,無論公山私山,任憑眾等重罰,甘受逆祖之罪的,決不容情,今欲有憑(證),立合嚴禁帖為照:嗣(族人)內有人盜割草柞(灌木)及扒松毛者,公(族內)罰銅錢500文。盜砍松樹杉樹雜木者,查知捉獲,照樹之大小公罰。捉獲盜砍者,不得徇情私和,如有徇情私和者,與盜砍人同論。盜砍者不遵眾罰者,將家名(家庭名字)扣除,永不許登祠祭祖。經賞捉獲人照罰來之錢對半給賞。
正因為有如此嚴格的家規家訓,廖姓后代遵循祖訓,多年來進行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環境,造就了珊瑚村的綠水青山。
珊瑚村共有古樹名木一百多株。如此多的古樹名木能保存至今,與良好的村風民風不無關系。一直以來,村民有著保護古樹、愛護生態的優良傳統。保護山林,保護古樹名木,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在“大煉鋼鐵”的年代,老支書廖啟生在全鄉每個村都在大砍樹木煉鋼的時候,以他的威望,拼死保護了村中的古樹名木。廖啟生保護古樹的故事至今在村中傳為美談。
在村中,村民都自覺遵守村規民約,不管是本村人、鄰村人,破壞山林就要罰款,并追查到底,因此,村中的山林一直保護得很好,綠水青山成為珊瑚村最大的優勢。
傳承向上、耕讀、勤儉、仁愛好家風
在《珊瑚廖氏宗譜》的家規中還規定,嗣(族人)內人等勾引匪類入境或停留在家同為盜竊者,憑眾全家趕逐,頑(頑抗)則呈官。嗣內人如有勾引匪類在家往來,希圖得贓者,無論大小物件衣服器皿,查知后呈官。族人宜秉禮守法,方稱肖(孝)子賢孫,如毆打父母犯上作亂,以及匪奸盜賊斗毆逞兇者,或經發覺或經懲治,實屬有沾祖宗,貽羞家乘,概于(宗譜中的名字、輩份)排行之次(在宗譜中)削其名(除去其名字),以昭懲戒。
廖旭榮說,多年來,珊瑚村民傳承向上、耕讀、勤儉、仁愛之祖訓,村中民風淳樸,村民之間互相幫助,從沒有小偷小摸,農具隨便放在門口,大門開著也不會丟失東西。
在宗譜中,還有鼓勵讀書的規定,全村族人通過祠堂田和籌集資金,對村中考上高小、中學的村民給予租谷和銀元的獎勵。如高小生每年拿出銀元3元作為賀銀,中學生每年拿出銀元12元作為賀銀。
今年82歲的廖光蒼說,由于重視教育,在清代,村中就出了18位教書先生。
廖旭榮說,改革開放后,更是培養了許多大學生、留學生、碩士和農藝師等人才,還出現了廖樟貴這樣關心村中公益事業的熱心人。
廖樟貴遵循耕讀、勤儉之家訓,成功之后不忘本,不僅長期關照他的二哥(啞巴),還積極捐款支持家鄉建設。1996年村中建造水口橋(珊瑚橋),他捐了4000元;1997年塔石鄉修公路,他捐了2000元;1999年修水口廟,他捐了1100元;2000年村道被洪水沖毀,他又捐了1000元。2005年通連接珊瑚村公路,他捐了62000元、水泥120噸。2010年修廖氏宗祠,他捐了30000元,石獅子一對。2011年他在珊瑚村過年,大年三十給全村每家的小孩包紅包,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2013年修宗譜,他捐了10000元,看到村民需要幫助的,都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家中,他教育有方,兒子在美國留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綠水青山成為珊瑚村的最大優勢
近年來,村民們弘揚祖先艱苦創業的精神,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村兩委先后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村莊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等民生實事,修復了廖氏宗祠,農村環境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如今,綠水青山是珊瑚村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好的資源。珊瑚村盛產高山茶葉、山茶油與番薯干、筍干等土特產,都是純天然綠色有機食品。由于常年處在雨霧中,出產的珊瑚云霧茶品質好,在市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今年7月,珊瑚云霧茶傳統炒制技藝成為婺城區第四批新增非遺項目。
該村村民以前都種水稻,如今轉而種植苗木和番薯等經濟效益較好的作物。到了每年的11月份,家家戶戶都要烘焙制作番薯干,清香甘甜的番薯干,引得上海等地客商上門收購,不僅能賣出每公斤30多元的高價,還供不應求。廖旭榮說,靠番薯干,有的村民僅僅兩個月就能賣出數萬元,七十多歲的老人,都能賣掉七八千元的番薯干。番薯干加工產業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另外,為了整治村容村貌,村里早就已經進行了道路硬化,并保留了原先部分的青石臺階與鵝卵石路面,今年又修建了小公園和鵝卵石游步道,尤其是村后的古樹林里鵝卵石地面,更是清爽整潔,非常適宜自駕游與背包客們露營野游。
廖旭榮說,當前鄉村旅游方興未艾,村里準備對村內的老屋進行修繕,設立高山茶展示廳,讓游客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樂趣,還要在木荷崗建設攝影觀光基地、興建游步道,為發展民宿做好準備,讓綠水青山轉化成更多的金山銀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