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游正成為百姓生活和出行的一種新時尚、新選擇。上周末,約了三五個朋友自駕游去了趟婺城區沙畈鄉銀坑村的驢友“路在遠方”,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口氣發了很多游銀坑村的照片,他說,自己走千走萬,舍近求遠地跑了全國許多風景優美、叢林險峻的地方,這一次卻被身邊的人文風景給徹底征服了。
這位驢友的感慨,其實也道出了眾多市民的心里話——要看鄉村風景,更要看身邊的人文。革命老區銀坑村是粟裕將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今年“粟裕抗日遺址紅色文化禮堂”成為了品牌景點,到這里“重走長征路、感受紅色文化”的人絡繹不絕,既有金華本地的,也有龍游、遂昌等地慕名而來的。據了解,截至10月底,今年該村已接待考察團上百批,加上散客超萬人。
一個離市區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偏遠山區,往年只有“七一”前后熱鬧一陣子的紅色游,緣何今年能從年初持續紅火到現在?村支書陳凱良說:“這完全得益于區里推出的‘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并將我村作為鄉村文化游的試點村。”
據介紹,銀坑村文化禮堂2014年就建起來了,但除了一些演出活動外,平時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用村民的話說,就是旅游和文化兩張皮,沒有產生嫁接效應。今年以來,該村按照區里提出的“打造文化禮堂經濟圈,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思路,在宣傳文化部門的指導下,著手將文化禮堂打造成了“紅色鄉村景區”,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當地紅色文化進行了充分挖掘,陸續建起了紅軍游步道、粟裕展陳館等10個紅色旅游景點,新辦民宿7家。
眼下,銀坑村的“文化游”發展模式日漸成熟,它使全村吸引了人氣,帶動了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和農副產品的熱賣,村民的年均收入至少增加10%以上。不僅如此,該村還通過輻射帶動,促進了沙畈鄉文化禮堂經濟圈的形成。目前,該鄉的周村、高儒村、亭久村文化禮堂建設,也融合了盧文臺治水文化、儒家禮教文化、白沙文化等文化,挖掘并打造了明代武館、傳統古村落、明清古建筑等多個文化景點,已吸引了上千人前來參觀,每到周末自駕游十分鬧猛。
沙畈的鄉村文化游全域化是婺城區探索發展文化禮堂經濟圈的一個縮影和重要成果。婺城素有小鄒魯之稱,以白沙文化為典型代表的文化深植民間,不僅有雅畈的斗牛、瑯琊的婺州窯,竹馬一帶有800多年歷史的茶花種植,蔣堂的農村婺劇,以及白沙溪一帶的盧文臺治水和水路埠頭等本土傳統文化,還有歷史形成的新安江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少數民族畬族文化,以及紅色文化。這些五花八門、特色鮮明的文化,猶如一顆顆散落在婺城大地上的明珠。如何把這些日益衰落的農村特色文化重新挖掘出來并串成線,成了婺城深入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課題。為此,從去年開始,區宣傳文化部門創新文化建設工作思路,跳出文化抓文化,在文化禮堂建設中結合并借助旅游部門推出了鄉村游線路,積極探索“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打造鄉村文化游。
鄉村文化游的推出,既改變了過去只注重文化建設和投入而難以發揮文化效益和產出的局面,也改變文化建設上政府和農民“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不僅傳承和發展了農村文脈這個根,而且也極大地激活了農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使農村文化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許多鄉鎮、村紛紛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尋找亮點和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鼓勵村民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中心的文化事業中來。
截至目前,婺城區已建成83家農村文化禮堂,初步形成沙畈、瑯琊、蔣堂、箬陽等四大文化禮堂經濟圈,鄉村文化旅游覆蓋36個特色村,讓旅游變得更有意義,而不是簡單地看風景。在箬陽鄉琴壇村,村上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客家人。該村以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為契機,立足本村特色打造客家文化休閑基地,盤活了大量的閑置房產用于開辦民宿,形成了浙中地區獨一無二的農村文化禮堂特色項目——客家文化,帶動了旅游、民宿、農家樂餐館、手工制作紀念品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估計今年年產值有望達到500萬元以上。
鄉村文化游的發展模式,讓婺城農民嘗到了文化建設帶來的甜頭。據了解,目前,婺城農村已然出現了蔚為壯觀的鄉村文化觀光旅游經濟發展浪潮,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年產值近6000萬元,帶動就業2000余人,“文化禮堂經濟圈”初具規模。婺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方鷹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鄉村文化游全域化的目標,在加大文化禮堂建設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將各地的文化明珠串成線、繞成圈,努力提升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度,并在瑯琊、蔣堂、塔石等文化禮堂建設比較成熟的鄉鎮,率先推出“文化禮堂一日游”等文化游經典線路,助力“文化禮堂經濟圈”建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