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奎
從金華市區出發,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行駛了將近一個小時,著實讓人覺得有些頭暈目眩。可停車后,透過車窗往外看,層層的霧氣仿佛讓人置身于仙境之中,這就是箬陽鄉石井坑村。
喜歡這里的美景,更喜歡這里的人。因為他們對待生活的恬靜、對待周圍人的熱情……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在這個深山的村子里口口相傳著。
父親張真福
開墾茶園 造福后代
石井坑村村子不大,寥寥幾座房子就建在公路兩旁,一目了然。聽村子里的村民說,石井坑村一直以來都是典型的“貧困村”,村里的村民們沒有其他收入,只能靠著山上的幾畝茶葉、毛竹維持生計。因此,和箬陽鄉大多數的村莊一樣,目前留在村子里的只剩下些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可相比于最早的那些年,石井坑村的村民生活條件還是一天比一天好。
說起村民們賴以生計的茶樹,村民們都說,這還得歸功于老支書——張真福。
上世紀60年代,農民們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那個時候,石井坑村有很多村民只能靠著吃點地里的野菜過活。在村經濟最為困難的時候,張真福被村民們推選出來當了大隊長。后來張真福又當選為村支書,這一當就是20年。這20年里,張真福總是想著法子讓村民們吃得起飯,腰包鼓起來。
那時村里窮,為了改變石井坑的面貌,張真福早晨天剛亮就出了門,天黑才走出深山,他先后去紹興等地參觀學習,然后又把專家請進來,經過土質化驗之后,引進茶樹進行栽種。
他帶著村民開山造田,起早貪黑,在全村掀起了一場種植茶樹的熱潮。那一年,石井坑村總共種植了150多畝茶樹,這150多畝茶樹從此成為了全村40多戶210多人重要的經濟來源。
因為出色的工作,后來他成了為數不多從村黨支部書記當選為鄉黨委委員的人。張真福為石井坑村的發展鞠躬盡瘁,引進的茶樹至今還在造福全村村民。
十多年前,張真福過世,他走時,村里的村民們都來參加追悼會,許多人流著眼淚說:“張書記是一個難得的好支書!”
兒子張文奎
接過接力棒 為民謀實事
1993年,張真福的兒子張文奎從父親的手里接過接力棒,成了石井坑村的村主任。1996年,他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在張文奎的眼里,父親是一位嚴父,對自己很嚴。“你要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并盡己所能去做好。”這是父親張真福時常對張文奎說的一句話。雖然父親對自己嚴格,但對村民永遠都是一副熱心腸。只要村民們有需要,說一聲,父親就會馬上趕去。所以,在他的印象里,父親永遠都不著家。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石井坑村村民們的經濟狀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條件雖然好起來了,但村貌卻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村民們的家門口還是黃泥路,一到下雨天,黃泥路就泥濘不堪,走出家門再走進來,鞋子就臟得不行。這黃泥路著實讓村民們叫苦不迭。
父親的那股為民服務的熱心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張文奎。“既然當了村支書,就要為村民辦實事。”張文奎說。那時候,石井坑村的集體經濟相當薄弱,沒有一分錢,怎么辦實事?這讓張文奎犯難了。幸運的是,當時張文奎的一位好兄弟在金華市區工作,人脈比較廣,聽說他要為村民們修路,好兄弟二話沒說就幫他聯系人、幫他四處張羅著籌錢。張文奎自己也沒有閑著,天沒亮就坐公交車出門,四處“化緣”,直到天黑才到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籌到了2萬元。
揣著這2萬元,張文奎對村民們說:“現在,咱們終于有錢修路了。”但2萬元只夠買水泥、砂子等材料。沒有辦法,張文奎只能發動村民們自己動手修路。“那時候,走進我們村,可以看到每家每戶都在熱火朝天地修路!”張文奎回憶說。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那一年,村里的黃泥路終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凈的水泥路。村民們都說:“這還得謝謝張書記。”
張文奎
15年如一日始終心系村民
張文奎當了15年村支書,15年時間里,他始終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民辦實事。張文奎有個小本子,在上面,他清清楚楚地記著自己在哪一年做了什么事,他說:“這樣記著,為的是證明自己沒有白當這個村支書。”在他的帶領下,石井坑村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墻體粉刷等新農村改造工程,使村莊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可張文奎始終沒有閑下來。石井坑村山地多,村民們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梅雨季節一到,張文奎每天都要帶著村兩委進山查看哪里存在安全隱患,翻越一座座山,仔仔細細地檢查每一處。那段時間,他整宿整宿沒辦法入睡,心里始終惦記著村民們的安全。對于張文奎來說,村民的事就是最大的事。
石井坑村距離箬陽鄉政府所在地有近六公里路程,張文奎不會開車,每次去鄉里開會,他只能搭別人的順風車或者是自己坐公交車過去。盡管如此,可只要鄉里有什么事,一個通知,張文奎總會準時趕到。每次,上級下達了什么新的政策,他準會及時傳達給村民,尤其是一些惠農政策,他總是一一解釋清楚,讓村民們了解到其中的利害關系。
問起鄉里工作人員認不認識張文奎,工作人員都會說:“肯定知道的,石井坑村的老村支書哇,他經常往鄉里跑的。”15個年頭里,從石井坑村到鄉政府的這條路,張文奎不知道來來回回走了有多少趟,張文奎卻說:“只要老百姓好就好,我辛苦點又沒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