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子里的淳樸民風
“家和萬事興、鄰里一家親”這幾個字在八詠樓社區的紅色陣地宣傳欄里顯得格外醒目。“小巷好人”一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正印證著這句話。
今年72歲的楊振華照顧行動不便的妻子張玉婷已經有5年之久了,2012年,張玉婷不慎摔傷,胸十二椎骨骨折,動手術后神經受損,行動不便,再加上中風、帕金森,如今已經不能走路。“他很耐心,這么照顧我,從來沒有嫌麻煩。有時候我就想這么拖累他還不如死了。但他每次都安慰我,還跟我說點好笑的事情。”張玉婷說起老伴楊振華,字里行間都是感激和自豪。他們家在7樓,一到天氣好的時候,楊振華怕妻子整天待在家里壓抑,就喜歡帶著老伴去旁邊的八詠公園、婺州公園逛一逛。從家里到樓下,起碼要花1個小時的時間。可他從來都不覺得煩,總是耐心地一步步將老伴移到樓下。
楊振華不光是好丈夫,還是熱心服務居民的樓道長。他當了16年的樓道長,裝樓道門、收衛生費、出黑板報……小區里的事情,他樣樣都很上心,他的熱心腸在鄰里之間是出了名的,因此,在鄰居當中比較有威信。“收衛生費都是晚上出門,我每次先將老伴安排好。”楊振華說,因為鄰居們很多人白天都要上班,晚上收衛生費既不妨礙他照顧老伴,又能夠為別人服務。“鄰居們很相信我,每次我都是先將錢收來,再到社區拿收據給他們。鄰居們的信任,讓我的工作也好做不少。”樓道原先沒有樓道感應燈、防盜門,楊振華帶頭和鄰居們協商,湊錢將這些裝好,方便大家。他的點滴行為,讓小區的樓道慢慢有了變化,每每這時,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夸贊楊振華:“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吶,擔起照顧妻子的責任,同時也擔起了幫助大家的責任。”楊振華則說:“幫助他人,也會快樂自己。”這句話也是楊家一直奉行的家訓。
童景富今年66歲,一直住在婺城區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自1995年開始擔任轄區綜合樓樓道長,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20多年來,童景富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積極參與調解鄰里糾紛、保護環境等工作,做好居民和社區的溝通“橋梁”。修馬路、清死角、添綠化……童景富也不甘人后,努力發揮自己的余熱,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的行動中來。他挨家挨戶派發宣傳資料,組織發動樓內的居民清理樓道垃圾和衛生死角。
童景富還是個“熱心腸”。諸葛智辰是童景富40年的老鄰居了,比童景富年長9歲,他曾經中過風,腿腳不便。前幾年他的妻子到兒子家帶孫子,諸葛智辰獨自一人在家中生活,童景富知道后,經常上門與他聊天、下棋、修理小家電等。
童景富不僅幫助自己熟悉的鄰居,還不忘“援助”周邊的住戶。有一次,童景富在樓下偶遇隔壁街一個60來歲的老太太,只見她手里拎著一個壞掉的電熱水壺,一打聽,原來是老太太想把這電熱水壺拿去店里維修,沒想到師傅不在,只好打道回府。童景富知道后,馬上對她說:“這有什么難,你給我,我幫你修好。”第二天,他便帶著修好的電熱水壺上門給老太太送去,看到老太太家里的電風扇的扇葉已經歪了,他又提出要把電風扇修好,修好后,童景富還順便把積了一層灰的扇葉清洗干凈了。因此,鄰居們有什么困難第一時間都會想起他,打電話給童景富,只要他能幫的他都會幫。
像楊振華、童景富這樣的熱心人,在八詠樓社區的各條小巷子里還有很多,正因為他們的熱心腸,才讓居民們處處能夠感受到鄰里和諧之風。
好家風涵養黨員好作風
城東街道青春路社區黨委以“用好家風涵養黨員好作風”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提高社區黨員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以更好地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社區團結。
據了解,前期,青春路社區就組織社區黨委下屬十二個支部利用黨員活動日認真學習浦江鄭義門《鄭氏規范》、蘭溪諸葛八卦《誡子書》等優秀傳統文化,認真學好“八婺家風好故事”并要求黨員們積極投稿。
養成好家風非一日之功。社區黨委借助微信紅色陣地和遠教平臺推送學習內容,讓黨員對好家風可看可學可感,引導黨員開展自學,引領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與此同時,社區還編印家風家訓宣傳學習資料共92種,率先打造城東街道社區家風家訓紅色長廊陣地一個,還評出優秀家風家訓140條、五好家庭323戶。
社區黨委組織黨員召開家風家訓專題學習討論會,對照家風家訓“學、立、行”情況,認真開展自我批評、相互交流,把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線上學和線下學結合起來,并通過家風家訓紅色陣地長廊、樓道展示黨員家規家訓,組織各支部開展家風家訓征文比賽、尋找家風家訓小故事、組織家風家訓集中誦讀、送學上門、利用社區文藝晚會表演家風家訓系列節目等活動,“秀”出好家風。為做好“晾曬”工作,社區開展黨員家風家訓進樓道工作,每個黨員在樓道顯暑位置曬出自已的家規家訓,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利用媒體公開評選晾曬黨員好的家風家訓小故事,擴大影響力。
在“學”“曬”家風家訓的基礎上,社區還積極引導黨員將踐行家風家訓與做合格黨員相結合,要求黨員將家規家訓運用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整治環境、靚化金華等急難險重的一線任務和中心工作中去,帶頭攻堅克難。社區還全面開展黨員志愿服務行動,在志愿服務中踐行家規家訓,將家風家訓融入黨員“一句話承諾”,號召黨員從日常小事做起,行善舉、做善事,在生活中管好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家風家訓。通過這些活動不斷擴大家風家訓建設的影響面,在轄區內形成濃厚的氛圍。
榜樣力量掀起和諧之風
棲鳳花園是桃園社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區,居住人群復雜,老人居多,而且由于種種原因,小區多年來都沒有物業,但奇怪的是,小區的人文環境和生活環境一直都不錯,黨建、垃圾分類等重點工作更是走在了轄區的前列。棲鳳小區里,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參與小區里的各項工作。
是什么讓這個小區能做到人人自覺,各個主動呢?歸根結底還是小區內黨員的表率作用,黨員帶頭做,做得好,群眾認可,大家都跟著做,因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環的良好氛圍。
說到表率就不得不提小區老黨員王卓凡了,他可是小區的“精神支柱”,王卓凡今年已經90多歲了,但他依舊秉承良好的家規家訓,不離不棄地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帶她去醫院看病、喂她吃飯、推著她出去散步……對于王卓凡來說,照顧妻子是他每天的“工作”。
但盡管如此,老人卻從來不會開口向社區工作人員“求助”,他說:“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忙,我自己能做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去麻煩別人呢?”不僅如此,他還力所能及地為小區做些事情,比如幫著打掃小區里的衛生、為身邊需要的人提供幫助……他的表率作用,小區的其他黨員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在他的帶動下,黨員們紛紛加入到小區的管理中,盡自己的力量給小區的其他居民作出表率。今年,在平安創建期間,各項任務加重,平安巡邏、鋼瓶煤氣安全檢查宣教……但小區內的黨員們都積極參與,他們積極配合社區挨家挨戶做好鋼瓶煤氣安全檢查宣教工作,避免煤氣泄漏、爆炸等事件的發生;晚上,他們又肩佩紅袖章,頭戴紅帽子,走街串巷進行平安巡邏;國衛復審、衛生城市創建期間,他們又自覺地參與到清理垃圾、文明宣傳行動中去……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
黨員以身作則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小區里的普通群眾。小區沒有物業沒人保潔,居民們就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管理小區的責任,配合社區清掃小區垃圾,他們都說:“小區是我家,環境衛生靠大家。”在大家的努力下,沒有物業管理的棲鳳花園卻成為了轄區內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