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
第1部曲
畜禽整治進行時 水質提升是否明顯?
白竹村村民諸葛崇偉的養鴨場占地面積580余平方米,共有鴨2000余只。因養殖場距離水庫近,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此次啟動的畜牧業違法建筑整治、養殖布局優化專項行動,諸葛崇偉的養鴨場便是其中需要拆除的一家。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諸葛崇偉正忙著拆除自家的養鴨場。
“鄉、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給我講政策,讓我明白了為了治水,為了消除污染,養鴨場一定要拆,如果在限期內拆除復墾,還可以獲得補償金。”于是,諸葛崇偉第一時間簽約,隨后就聯系了收購商處理2000余只鴨子。
自我區啟動畜牧業違法建筑整治、養殖布局優化專項行動以來,竹馬鄉立說立行、落實部署,第一時間對全鄉養殖場開展摸底調查。據統計,全鄉12家養殖場共有存欄豬1100頭,鴨4700余只,雞1000余只。隨后,由鄉黨政班子成員帶隊的5個工作組,其中每個工作組配備3名鄉干部以及各村黨員干部,對“低小散”以及布局不合理的12家養殖場開展關停拆除集中攻堅行動。
古塘里村村民金貴華的養殖場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共有存欄豬230頭。得知自家養殖場列入此次專項行動拆除對象后,作為黨員的金貴華二話沒說,主動簽約。金貴華告訴記者:“雖然想把小豬養大點再賣,但作為一名黨員,就要以黨委政府的大局為重,必須在規定時間節點內完成拆除復墾工作。”目前,金貴華已經基本處理完存欄豬,下步就要著手拆除養豬場。
工作組成員主動上門做養殖戶的思想工作,結合養殖戶的實際情況,為其解讀政策,分析得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贏得了養殖戶們的理解和支持。方下店村民胡成豪在干部的勸說引導下,處理了120頭豬,拆除了占地180平方米的養殖場,并完成了復墾。此外,鄉、村干部還幫忙販賣豬鴨,他們充分利用個人的人脈關系,全力幫助解決銷路問題。有的鄉干部還在微信朋友圈吆喝賣豬賣鴨,成為養殖戶的義務銷售員,為養殖戶賣掉了不少豬鴨。
此次專項行動,竹馬鄉積極宣傳動員,推進畜牧業污染整治,為改善區域內水環境質量打下堅實基礎。截至11月22日,在工作組成員的努力下,12戶養殖戶已有7戶簽約,共處理了豬510頭,鴨4700只,雞500只,已拆除復墾面積180平方米,引領拆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探訪:
第2部曲
集中力量拆違建 鄉村面貌有何改變?
昨天,記者在姜衙村看到,這里的景致美得像一幅畫:在農村文化廣場上,村民們聚在一起共話家長里短;村里的小路干凈整潔,兩側是綠意盎然的綠化帶;村中央的小池塘倒映著碧水藍天,村民在池塘邊洗衣服……
“以前村里的違章建筑較多,環境也比較亂,今年為改變這種狀況,村里通過創建‘精品村’、開展‘四治兩化’、‘三改一拆’等工作,進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建設美麗鄉村,現在看到的這些成果有的就是拆后土地重新利用規劃的。”姜衙村聯村干部葉小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全村共拆違20余處,面積約3000平方米。
姜衙村的變化,是竹馬鄉爭創“無違建鄉”的縮影。今年以來,該鄉結合“拆違控違”工作機制,按照房屋破舊程度、是否一戶多宅、是否空置等情況進行分類建檔,根據每村不同情況制定針對性整改方案,確保整治成效。全鄉16個村全部制作了創“無違建”作戰圖和“一戶多宅”公示表。
在排摸調查的基礎上,除了結合姜衙村“精品村”創建,竹馬鄉還結合方下店村“秀美村”創建,將兩個村作為“一戶多宅”、危舊房整治試點村,共計拆除70余戶6000余平方米,以村推進全鄉非法“一戶多宅”、危舊房整治工作的開展,加快“秀美村莊、潔美竹馬”的建設進程。
方下店村距市區3.5公里,下轄方下店、牛長坑、青年點三個自然村。自創建“秀美村”以來,方下店村一棟棟規劃好的新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村道四通八達,一片片綠化苗木圍繞村莊,無不顯現著村莊的秀美。但村里還有部分危舊房,不僅影響村容村貌,更是村民出行的隱患。為此,竹馬鄉結合方下店“秀美村”建設,下大力氣拆除村里的違章建筑,助力竹馬鄉創建“無違建鄉”。就在9月23日,全體鄉干部以及區行政執法隊、乾西鄉派出所工作人員在方下店村,對危舊房、鋼架棚開展違建行動,當天就拆除8戶危舊房、6戶鋼架棚,共計拆除面積1400多平方米。
此外,竹馬鄉還將創建“無違建鄉”與“兩路兩側”等工作有效結合。在“兩路兩側”專項整治工作中,竹馬鄉堅持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帶頭拆,充分發揮黨員干部代表帶頭模范作用。位于313省道和金九線交匯處,有一占地面積約140平方米的房子,郭店村的村主任方祖功正是該房子的業主,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方祖功表示支持工作,主動安排人員對倉庫內的物品進行搬運,僅花了兩天時間,就拆除了房子。
該鄉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竹馬“無違建鄉”創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接下來,我們還將乘勢而上,繼續深入開展一戶多宅、危舊房整治工作,以點帶面深入推進“無違建鄉”創建,將“三改一拆”與“五水共治”、“四破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以拆建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以拆建的實際成果建設美麗竹馬。
探訪:
第3部曲
不養甲魚種花果
產業轉型之路在何方?
日前,記者在汪山頭村的溫室甲魚養殖場原址復墾的土地上看到,村民朱淑群正在采摘掛滿枝頭的無花果。2015年按照“五水共治”要求,朱淑群家占地4畝的溫室甲魚養殖場在8月份拆除后予以復墾。
甲魚不養了,那今后干啥呢?正當朱淑群一籌莫展時,聽親戚朋友說種植無花果經濟效益不錯,在經過多方打探和了解市場行情后,今年1月,她從金東區下新屋無花果種植專業村引進1500多株無花果樹,因為勤加看管,僅僅才6個多月的時間,無花果樹不僅枝繁葉茂,樹形優美,還全部開始掛果。
“9月初,無花果就可以采摘了,最多一天能夠摘200多斤,拿到農貿市場批發,不同時間點批發價格不一樣,價格是6~7元/斤和2~4元/斤,現在就已經采摘了4000多斤,今年第一次掛果總產量不錯,明年的產量將會更好,效益將更加可觀。”朱淑群指著大片的無花果樹告訴記者,當初購買無花果樹以及后續的一些成本大概花了1萬元,再加上無花果樹掛果時間長,采摘一批果實,果樹還會繼續生長掛果,直至寒冬季節,才會停止掛果,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除了朱淑群,竹馬鄉原溫室甲魚養殖戶也紛紛轉產。據了解,竹馬鄉轄區內共有溫室甲魚養殖場19家。2015年,竹馬鄉積極響應婺城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將溫室甲魚整治工作確定為年度工作重點,成立了溫室甲魚專項整治工作組,對轄區內19家溫室甲魚養殖場拆除及復墾工作進行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同時加強溫室甲魚整治有關宣傳,做好相關政策解釋工作,營造良好氛圍,得到了廣大百姓的理解,10月份完成拆除復墾,總面積為48373.34平方米。農戶積極轉產,在復墾的土地上種植了茶花、桂花、紅葉石楠等花卉苗木和花果苗,今年均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拆除甲魚棚,是為了給子孫后代提供更好的環境。”聯民村村主任余春福感嘆道。有著多年豐富養殖經驗的余春福共有4頂溫室甲魚棚,算得上是養殖大戶,每年的盈利也比較客觀。去年7月,余春福積極配合“五水共治”工作,帶頭簽約,是所有養殖戶中第一個完成拆除和復墾的。“養殖場復墾后,我種上了花卉苗木,之前養甲魚不僅工作辛苦,還給環境造成了污染,現在轉產了,生活品質反而提高了,早就應該這樣了。”
“拆除了甲魚棚,污染源切斷了,空氣變好了,河水也變清。”方下店村村民方旭洪說,2015年8月拆除了甲魚棚后,把原來的5畝地重新復墾,11月重新搭起大棚,種上茶花,還引進了金東區澧浦鎮苗木市場的獼猴桃,土地面積合理利用,現在獼猴桃藤蔓已經上架,長了2米多,再過兩年就可以采摘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