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前社區的成功典范,給了城北街道黨工委繼續“改革”的信心。今年9月份,城北街道黨工委又相繼在鳳凰山社區、鄭崗山社區、紅湖路社區等5個社區成立了社區大黨委。
新聞背景:去年10月28日,城北街道黨工委在站前社區成立了社區大黨委,希望解決傳統黨建模式與社區建設新任務的矛盾,破解社區和區域黨建條塊分割體制下的屬地管理難題,極大地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為居民辦實事的能力。運行一年多來,為居民們解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
社區大黨委成立以來,社區大黨委為社區的居民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呢?給大黨委成員單位又有了什么改變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社區以及大黨委成員單位一探究竟。
變化
整合資源,建起文化“專業隊”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11月25日早上,記者來到站前社區服務中心,還沒走到門口便聽到了嘹亮的歌聲。“這唱歌的是我們社區的紅色記憶合唱隊的成員們。”社區工作人員說。
記者來到合唱隊所在的“教室”,只見“教室”里坐滿了前來上課的“學生”,而教課的是來自浙師大的學生志愿者。站前社區黨委書記陳燕告訴記者,這些“學生”都是站前社區所轄范圍內愛好唱歌的人,“他們喜歡唱歌,聽說這里有老師教,就都過來學習了。”
據了解,紅色記憶合唱隊的前身是今飛歡樂隊,屬于一個“民間組織”。傅美英是合唱隊的隊長,原先也是今飛歡樂隊的一員。她告訴記者,自己參加歡樂隊已經有十多年了,“那時候就是一幫喜歡唱歌的人聚在一起唱唱歌,因為都是今飛小區的住戶,所以把這支隊伍取名為‘今飛歡樂隊’。”
去年,站前社區“大黨委”成立,為了能夠更好地在社區里開展紅色黨性教育,吸引廣大的黨員積極參與到黨組織的活動中來,城北街道的領導以及站前社區工作人員便有意將這支“民間隊伍收編”,整合資源,成立了一支新隊伍,并且將這支隊伍命名為“紅色記憶合唱隊”。
紅色記憶合唱隊成立以后,來參加的就不僅僅是今飛小區的住戶,只要是屬于站前社區范圍內的居民都可以參加。一下子,這支隊伍從原先的二三十人擴大到了五六十人。為了能夠讓這支由老黨員、居民代表、轄區商鋪代表、社區工作人員等組成的隊伍發揮更大的作用,站前社區想辦法籌集資金,為他們買了統一的表演服裝;聘請了浙師大音樂系的專業老師前來上課,教大伙兒怎么發音、怎么唱;社區工作人員還專門把二樓的會議室騰出來給他們當教室。
今年開年,站前社區成立了“紅色記憶演奏隊”,演奏隊的成員們也都是社區里愛好樂器演奏的人組成的。這下子,合唱隊和演奏隊都齊全了,總人數加起來有百來號人。“如今啊,這支隊伍已經成為了城北街道的一張新名片,很多人都知道有這么一支專業的隊伍呢。”陳燕說。
自去年這支合唱隊成立以來,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合唱隊的成員們都會雷打不動地來社區服務中心上課,年紀最大的有83歲。
紅色記憶合唱隊以及紅色記憶演奏隊正如它們的名字一樣,在社區的各項活動中都發揮著他們的宣傳帶頭作用。創建全國衛生文明城市期間,這支隊伍在站前社區的組織下進行了一場以“文明你我同行創建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文藝匯演,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居民們宣傳文明行為;重陽節,兩支隊伍又走進金華市社會福利院,為那里的老人帶去歡樂。
“社區大黨委的成立,把民間合唱隊進行了‘收編’,如今,他們開展活動也更加積極主動了。”陳燕說道。
變化
共駐共建,
亮出黨員“身份證”
每月的15日,是站前社區雷打不動的黨員學習日。每到這一天,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就會來到社區給居民們上微黨課,有關于婚姻家庭的法律知識的,有關于健康養生知識的……每一期,內容都不會重復。
陳燕告訴記者,自從社區大黨委成立以后,黨員活動日的內容也豐富了不少,從原先單一的學習材料到現在的知識講座,將學習內容融入生活,將枯燥的紙面文字通過生活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向大家進行宣講。“這樣一來,居民們愛聽,也更愛學了。”
大黨委的成立,使得“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方面都得到極大地提升。
據城北街道組織委員韓波介紹,社區大黨委是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以駐區單位黨建工作為依托,以健全和完善黨建工作共建協作機制為關鍵,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為紐帶的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在“大黨委”里,社區和駐社區單位成了“一家人”,實現社區與駐區單位的資源共享。
婺城區司法局是城北街道紅湖路社區的大黨委成員單位,司法局副局長何旭華說:“以前,每到黨員活動日,我們就發愁該干什么,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成了社區的一員,每到黨員活動日,我們就會和社區聯系,知道自己該去哪里該干些什么了,這樣一來,黨員都有了‘身份證’,能夠更好地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據了解,社區大黨委成立以來,大黨委成員單位在各個社區內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平安社區創建、文明社區建設等活動中,市殘聯、婺城區司法局、婺城區財政局、金華市電視臺等單位的在職黨員都積極投入到社區的平安巡邏以及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帶頭作用。與此同時,區司法局的黨員們還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社區開展法律進社區、普法進萬家、設立法律講堂等活動,讓居民深入了解法律,讓法律走進千家萬戶。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陸陸續續開展大大小小的活動將近四十次,真正做到了讓每位黨員都走進社區,做好模范帶頭作用。”何旭華說。
社區大黨委的成立,一方面,讓大黨委成員單位的黨員活動內容更加豐富了;另一方面,社區為大黨委成員單位提供場地,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
城北街道衛生服務中心是站前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站前社區轄區范圍內人員復雜,流動人口較多,為了能夠給居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會定期給居民們舉辦衛生知識講座以及提供衛生服務。但對于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而言,最大的困難是缺少場地。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和站前社區取得聯系后,社區工作馬上為其提供場地,以確保衛生服務中心的各項活動順利展開。
變化
服務上門,架起居民“連心橋”
“這下好了,走在這條路上再也不用擔心水濺到身上了。”“這段路上人行道磚塊的破損狀況我們已經向社區反映了好幾次了,現在終于得到解決了。”這段時間,走在青年路上,總能聽到居民們對這條路上的變化發出的感嘆。
一位姓王的阿姨就住在青年路上,她告訴記者,青年路兩邊人行道上的磚塊破損不堪,一到下雨天,就很容易踩到“地雷”,濺得一身水。為此,居民們多次向紅湖路社區進行反映,要求社區的工作人員想辦法解決。“缺乏相應的資金,我們也是有心無力。”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漸漸地,這件事情也就被耽擱了下來。
今年9月份,全市開展平安大巡防,金華市商務局作為紅湖路社區的大黨委成員單位,積極參與其中。在巡防的過程中,市商務局的工作人員發現青春路、五一路以及慈銘體檢中心門前,人行道上的磚塊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情況,得知附近居民對這些破損的路面意見很大。市商務局的工作人員當即表示會幫忙聯系相關單位,盡快幫居民解決問題。
在市商務局的“牽線”下,市建設局馬上派相關工作人員前來施工。國慶過后,在這幾條路上,居民們每天都能看到施工人員正在施工。過了兩個星期,當居民們再次走到這幾條人行道上時,大家欣喜地發現,“地雷”不見了,“現在走在這幾條路上都安心了不少,再也不用擔心會被濺得一身水。”居民們高興地說道。
早之前,居住在求真巷的居民反映小巷子里沒有路燈,夜間回家很不安全,希望能安裝一盞路燈,照亮回家的路。但由于該路段屬于背街小巷,沒有公共電源,導致路燈亮不起來。站前社區曾向“8890”進行反映,希望從旁邊的路燈電源上接過電源,但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大黨委”成立后,婺北法庭黨組織負責人知曉此事后,把百姓的“心愿”當成了自己分內的事,同意社區借用單位電源,在“求真巷”亮起希望之燈。
與此同時,自大黨委成立以來,大黨委成員單位主動聯系社區認領居民的微心愿。鄭崗山社區與8890便民服務中心自開展“微心愿”征集活動以來,以解決困難家庭需求為落腳點,了解掌握殘疾、孤寡、空巢、單親、貧困戶等困難戶的小愿望、小訴求,并以“微心愿”認領活動倡議書、“微心愿”登記表的形式,將受幫助的群眾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困難原因、聯系電話及所需要的幫助等分發給進社區開展服務的黨員干部,黨員干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發認領“微心愿”,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
據了解,大黨委成立后,圍繞社區服務、社區建設和民生熱點集思廣益,社區兼職黨委成員帶頭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變過去街道社區上門聯系為單位主動服務,利用各單位優勢資源為社區群眾服務,解決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難點問題,實現社區各類成員互惠互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