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婺城區瑯琊鎮各村的文化禮堂里,總能看到孩子的身影,他們三三兩兩在這兒或玩耍,或看書,或參觀。住在瑯琊滕村的鎮小六年級學生包涵說:“文化禮堂是我們最喜歡來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家鄉的歷史文化是多么深厚。”
據了解,這是瑯琊小學給小朋友們布置的一道“特殊作業”。今年以來,瑯琊小學借助鎮里開展的以“瑯琊榜”為主題的農村系列文化禮堂建設項目這一載體,開辟了德育教育第二課堂,積極鼓勵學生走進文化禮堂,了解鄉土文化,并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在團區委與浙師大等一起舉辦的懷古詩會上,學生們將參觀了解到的白沙文化和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節目中,演出別開生面,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贏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叫好。
在婺城農村,像瑯琊鎮文化禮堂被鎮小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一樣,全區各鄉鎮村的文化禮堂已普遍成為了當地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各所農村學校通過鼓勵孩子們走進農村文化禮堂,感受濃厚的農村鄉土文化,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提升了他們的道德情操。
婺城素有“小鄒魯”之稱,歷史文化資源豐厚。近年來,該區在文化建設中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十分注重挖掘古祠堂、舊學堂等一大批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遺存,注重結合各村的村莊歷史、村落文脈、民俗民風等特色,尤其2013年以來,以建設“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基本目標,年年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作為區委區政府十大為民實事之一。幾年來,先后建成了83家文化禮堂,打造了一批遠近聞名的特色文化禮堂,如黃碧壟村農耕文化禮堂、水竹蓬村畬鄉文化禮堂、銀坑村紅色文化禮堂、澤口村婺劇文化禮堂等。這些文化場所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生活,而且成為傳承傳統美德、民俗民風的重要載體。
婺城區宣傳文化和教育部門順勢而為,聯手推出了農村文化禮堂“雙堂雙進”工程,把德育教育作為“文化禮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深入挖掘文化禮堂中的德育資源,拓寬學生德育實踐渠道,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推進中小學德育實踐“進禮堂”。以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抓手,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以開蒙禮、尊師禮、成人禮、敬老禮等一系列禮儀活動為載體,打造未成年人德育實踐基地,做到一堂一特色,月月有活動,切實解決中小學德育實踐基地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禮堂優秀文化“進課堂”,培育禮堂文化傳播隊伍,打造禮堂德育精品課程,用自己的事、身邊的人,加強禮堂文化的熏陶教化功能。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推動,婺城的農村文化禮堂已成為學校抓好學生德育建設的活教材和新載體,這種現場教學改變了課堂說教模式,不僅農村學校喜歡,而且許多城里學校也紛紛到農村設立德育教育基地,定期開展文化走親活動。淳樸的民風民俗、敦厚樸實的鄉親父老,這些都是城市孩子最可貴的實踐感受。今年,柳湖小學教育集團分批組織學生先后走進了白龍橋鎮王路蕩村的文化禮堂,和新獅街道康村、塔石銀坑村等地文化禮堂。同學們在周記中寫下了自己感言:“來到銀坑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每個村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讓我們長了不少見識”……?總校長倪軍健深有感觸地說:“這么接地氣的德育教育何樂而不為?”
如今,文化禮堂已成為婺城城鄉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課堂。截至目前,全區48所中小學已走進農村文化禮堂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達到1.5萬人次,有1/3以上的學校已將農村文化禮堂、鄉村少年宮設為德育教育基地,同時,農村文化禮堂指導員對我區中小學生開展德育宣講覆蓋率達到80%以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