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乾西鄉湖頭村偶園路這條位于小西湖東岸的“健康步道”,沿湖一側保留著近三十株古樹,另一側的黑瓦白墻,靜靜散發江南水鄉的古樸氣息。此外,整條“健康步道”沿線還布置了農村文化禮堂的“五廊”和休閑長廊。
第二站竹馬鄉下張家村下張家路下張家路南起西二環,以“中國茶花之鄉”的牌樓所在地為起點,北至村辦公樓、茶花文化禮堂。今年4月下張家村借著“四治兩化”行動的春風,進行了路面升級,水泥路也升級到了柏油路,修整了兩側花壇。美化了人居環境,提高了精品村的質量。
第三站雅畈鎮車塢村進村路這條街巷,全長200米,寬6米,綠化覆蓋率達99%。精心裝扮的庭院和嶄新的小洋樓,一幅“宜居、生態、綠色”的人居環境。
第四站安地鎮方麻車村中路由鵝卵石和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就位于溪畔,古樸清幽。幾株百年老樟樹、老榆樹在微風中搖曳著,裊裊的炊煙、清晨的薄霧……宛若仙境。
第五站瑯琊鎮水竹蓬村進村道路水竹蓬村是瑯琊鎮的畬族文化村。干凈整潔的村貌、粗獷豪邁的畬族文化彩繪,無不展示著畬民勤勞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獨特的民族風情。
第六站瑯琊鎮上盛村鴛鴦路因道路盡頭有兩棵相依纏綿幾百年的古樹而得名。道路一側是上盛村700多年歷史的“東塘”,一側的墻上是《盛氏宗譜》里的家規祖訓。
第七站蔣堂鎮黃碧壟村豐收巷在這里,你就能感受到巷子口訴說的“水鄉農耕情”,一路上新意的花壇布景,生動活潑的小溪,溪上的悠悠小橋,鋪滿鵝卵石的小道,繪著農耕文化的墻畫。
第八站蔣堂鎮寺前村寺前街沿著街巷往前走,一樹、一石、一廳,無不顯露著寺前街的美。這條街巷不僅承載著寺前人的風風雨雨,也記載下了寺前人前進的腳步。
第九站長山鄉長山二村小巷小巷的“綠化角”、精心裝扮的竹籬笆,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一抹新風光。小巷旁邊是清澈的桐溪水,沿著小巷漫步,享受著難得的閑適。
第十站沙畈鄉銀坑村粟裕路這條通往粟裕廣場的道路旁種滿了桂花,深秋時節,丹桂飄香。沿路的溪水清澈見底,藍天白云、游魚水草……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獨屬于大山的風景。
第十一站塔石鄉上陽村上陽古街順著由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老街往里走,騎馬樓、過路亭等各式建筑,兩側是清一色徽派古建筑,存義堂(市級文保點)、項氏祠堂等建筑保存完整。作為上陽村留存最為完整的民居群,老街見證了古村落的變化和發展。
第十二站莘畈鄉方家村文化長廊方家村文化長廊一條街橫跨莘畈溪上,黨員干部集思廣益,將清理環境收集到的石頭、磚塊、酒壇、瓦片等物,進行堆砌,形成了具有創意的“廢舊物墻壁”,并在墻上種上花草,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第十三站城東街道八詠路老街位于古子城歷史街區保護范圍內,是一條集八婺民間手工藝的特色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街,八詠樓、保寧門等古跡皆坐落于此。每逢雙休,除老街店鋪經營的古玩字畫、木雕、玉石、錢幣、工藝品,連街邊也擺滿賣各類古玩的小地攤,行人游客如織,一片繁忙景象。
第十四站城西街道溪下街地處婺江之畔,各類咖啡屋、情調小餐廳。滿墻的爬墻虎、平整的道路……夜晚降臨,燈光點點,別有一番風味。
第十五站城中街道青春路初冬時節,道路兩旁的梧桐葉泛著黃。平坦的道路上,有拉著水果叫賣的小攤經過,有提著菜籃頭發花白的老太……在這里你可以尋找到繁華都市的一份愜意。
第十六站城北街道常安街小街外的車水馬龍,小街內的恬淡清幽;ú葑酪、文化長廊……清晨,老人們在此鍛煉;傍晚,一家人在此散步……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市井圖”。
第十七站新獅街道沙溪村沙溪街街道旁是新建的公園,小索橋、石桌椅、波斯菊……在往前走便是嶄新林立的小洋樓。水清岸綠,這正是婺城區新農村建設的縮影。
主辦單位:婺城區婦女聯合會
婺城區農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