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場隆重的國際嘉年華活動在榮光國際學校精彩上演,這是該校舉辦的首屆國際嘉年華活動,旨在檢驗該校“項目”學習成果,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在未來半個月的時間里,該校學生將在科技、體藝、語言、綜藝四大炫酷活動專場展示自己的才華。
近年來,婺城區以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區為契機,以教育現代化為抓手,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了解,當前,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當仁不讓的“熱詞”。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知識核心時代”將真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灌輸知識,而是給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核心能力。因此,“項目”學習便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從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到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人。
在國際榮光學校的課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堂以《綠豆成長記》為主題的項目學習課。語文老師、科學老師、數學老師共同向同學們講解綠豆發芽過程中涉及的觀察、體驗、植物發芽、加水多少以及統計、概率等各學科的知識。同學們回到家后,根據課堂上老師講解的知識,細致觀察綠豆發芽的整個過程。
該校四年級的朱雨涵同學說,這樣的課堂,讓她在學習寫觀察日記的過程中,學到了其他學科的許多知識。采訪過程中,該校老師劉旭升對記者說,開展這樣的項目學習,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實現了從知識至上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轉變。
就在不久前,有婺城區教育局選送的榮光國際學校教學成果《活動+跨學科:“項目學習”的新探索》,榮獲浙江省教育廳組織的2016年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該成果就是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活動的項目,遵循“做中學”的原理,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或者解決特定問題過程中,主動掌握學科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該成果形成的專著《項目學習:探索綜合化教學模式》,已交流到加拿大、英國及非洲相關國家。其中研究主報告被收錄在浙江省教科研孵化基地項目成果集《解放學生——育人模式改革的浙江樣本》一書。目前被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上海市浦東區竹園小學、江蘇省無錫市五愛小學、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實驗小學等20余所學校采納并實踐,其他學校教師200多人參與推廣研究。
榮光國際學校是婺城區推進教育改革,以教育質量為核心,實施育人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在婺城,自2012年全區初中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啟動以來,就先后召開七次全區中小學課改研討會,涌現出四中“知心課堂”,五中“五度課堂”,金師附小“項目學習”、環城小學“種子課”等一大批課改模式。
2015學年,婺城重點加大課程建設力度,全區學校開設拓展性課程達70多門,建有學生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317個,強化對學生審美教育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同學們的綜合素質,有力促進了學生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