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豐收的稻谷、一車車運載的希望,在蔣堂鎮黃碧壟村村民的心中,這些都離不開村支書陳建軍的功勞。
從1982年初中畢業后,陳建軍就一直在村里做農技員,開始慢慢接觸農業種植技術。當時,農村糧食生產還是以傳統種植為主,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陳建軍最大的心愿就是提生產、降成本、多種糧,長輩們看著經常在田地里搗鼓的他,告誡他要學習老祖宗留下的經驗,不要瞎“玩耍”,倔強的他一如既往地走著認定的路。1994年,陳建軍開始承包田地自己創業,隨后承包面積逐年擴大。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多年創業的成果得到了肯定,這對于陳建軍而言是一件溢滿心間的喜事,但這并不足以讓他沾沾自喜。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他繼續積累經驗,在農業種植中,充分認識開展多種新型農業種植模式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研究,他摸索出一套穩定、高產、高效的稻蔬輪作模式,對穩定全區糧食種植面積和創造農業效益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列入全市新型農業種植模式推廣主要經驗。
吃水不忘挖井人。陳建軍還時刻不忘自己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的身份,始終以黨性嚴格要求自己,以政治責任感為動力,積極投身于技術推廣,言傳身教,帶動全鎮搞發展。在自身不斷學習和研究的同時,他還將自己的經驗無條件地向周邊其他種糧戶傳授。在陳建軍的帶動下,以蔣堂鎮為中心涌現出一大批的種植大戶,盛桂有、蔣獻勇、陳興洪、周湯和……特別是種糧大戶盛桂有,創業初期陳建軍日日上門指導,從土地承包、種植品種的選擇,農藥、化肥的使用等都是一手指導。現今,承包有650余畝土地的盛桂有談起當初,還經常給陳建軍豎起大拇指,滿是感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