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堂鎮黃碧壟村、寺前村
因村制宜 彰顯特色
黃碧壟村地處蔣堂鎮西南3公里,系黃路溪之源,土地肥沃豐饒,陽光雨露充沛。自古為金西一帶有名產糧村。村中至今流傳著《五馬追槽》、《卸甲垅》、《陳太公糶米》等許多與糧相關的傳說故事。黃碧垅人歷來鐘情土地,酷愛種糧,還擁有全市最大的富硒米生產基地。
來到黃碧壟村口,水鄉農耕情幾個大字赫然印在眼前。自去年“四治兩化”工作開展以來,黃碧壟村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在村容村貌的改造中,處處將農耕文化融入其中。走在黃碧壟村的村道上,隨處可見有關農耕文化的墻體彩繪。據聯村干部林媛介紹,這些墻體彩繪都是村書記陳建軍專門請人畫的,此外,村里還建了一個農耕文化園,里面陳列著從各家各戶收集而來的古農具、舊家具。為的就是不讓村民忘記先人春種秋收,寒來暑往的艱難和亙古相連、薪火相傳的滄桑。
除了農耕特色隨處可見,在村莊綠化、景觀營造中,黃碧壟村更是將舊物利用發揮到了極致。村民房前屋后閑置的破瓦罐、鐵架和建房遺留下來的磚塊、石料,被統一回收。老壇子搭配鐵架子,變成了新穎別致的“花盆”;舊瓦片整齊地疊成一個圓圈,依偎在樹木底下;紅磚頭與舊罐子排列組合,幻化成美麗的花圃。可以說,黃碧壟村的“四治兩化”工作既節省了投資又彰顯了農村特色。
“這些可都是我們書記的創意。為了村里的‘四治兩化’,他可沒少花心思,有段時間他腳受傷了,還天天騎著電瓶車指揮我們干活呢。”林媛打趣道。在陳建軍的帶動下,村里的黨員也積極參與其中,大家一起動手種花、種樹,改造老房子,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村莊環境在大家的努力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走進黃碧壟村,道路干凈整潔,溪水清澈見底,樹木郁郁蔥蔥,村里的農耕文化園還成為了一個新的“旅游景點”,每到周末就會吸引不少市區的孩子前來參觀。陳建軍還計劃,在接下來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繼續加深農耕文化園的打造,讓孩子們不僅能看到農耕文化,還能真正參與其中。
告別了黃碧壟村,記者又隨聯村干部的腳步來到了蔣堂鎮寺前村。說起寺前村曾經的模樣,相信不少人都會皺起眉頭。寺前村人口不多,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大部分靠外出打工為生。因此,村里有很多無人看管的老房子、空房基,時間一長,有的地方雜草叢生,有的地方垃圾遍地,連村辦公大樓的小廣場,都變成了村民堆柴火的“倉庫”,臟亂差不言而喻。
村里開始“四治兩化”工作之初,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門口種點菜、堆點柴火怎么了?又不影響他人。為了扭轉村民的觀念,村兩委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并積極外出學習“取經”。一邊籌措資金將原先村中央的一處垃圾堆改造成了小花園,一邊整治村辦公樓前的水塘,準備做一個景觀帶。這不,現在村里的環境提上來了,村民們都開始自覺愛護起來,隨手亂扔垃圾的情況不再發生,房前屋后也不會堆起雜物。寺前村的垃圾分類工作,還在蔣堂鎮名列前茅呢。
安地鎮西周村
黨員帶頭村民參與
整潔的村容、曲直延伸的林蔭小道、錯落有致的農家樓院……現如今,只要你一走進安地鎮西周村,定會被眼前綠樹成蔭、溪水潺潺的環境所吸引。
自去年4月開展“四治兩化”工作以來,西周村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以點促面,將環境整治與創先爭優活動有機結合,掀起了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熱潮,從而扎實推進該村環境整治取得了實效。
西周村位于安地鎮西南部山區,臨近省級度假區仙源湖十里桂花長廊、金華動物園等景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全村現有人口381人,122戶。近年來,該村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開展舊村改造工程,建起了紅墻新房,完成了污水管網建設、村莊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多個新農村項目建設。然而,在村莊變美的同時,仍有不少村民存在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擠街占道、露天傾倒垃圾等生活陋習。
環境整治,特別是在農村,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面對部分不理解的村民,西周村積極開展了宣傳發動和方案細化工作。首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村民自行決策到底是否整治,并確定整治標準。在討論過程中,村里的老黨員和老干部還主動宣傳環境整治的目的和意義。老黨員、老干部現身說法,發動群眾來做群眾工作,此舉輕而易舉地破解了“說服村民配合整治”的難題。
緊接著,整治過程中,村兩委又注重發揮黨員骨干的帶頭作用,要求黨員干部要有“向我看”的底氣,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對此,西周村黨員首先從自家的門前屋后著手,清理雜物、整修綠化帶,同時主動到聯系戶家中做思想工作。村支部書記江慶林,從“四治兩化”工作以來,全身心投入,當時他負責的云南建筑工地剛開工,但他卻在西周村指揮“四治兩化”工作,將近一個月未去云南;村支委周根朝,不僅主動參加村集中清理活動,還貢獻自己的拖拉機無償清運廢棄物;村副主任徐金朝,去年夏天還頂著烈日和村上黨員一起平整休閑廣場……在村兩委和黨員的帶動下,村民們的思想也慢慢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動手”,他們搬掉了房前屋后的雜物,清理干凈堆積多年的垃圾,一點點改變著村莊的衛生環境。
黨員帶頭,村民參與。西周村不僅干凈起來,而且綠了起來,村道兩旁,新增了不少景觀帶,村里還統一采購了花盆、花器和綠植,分發給每家每戶種植。垃圾也找到了“歸宿”,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還組成了7、8個人的考評組,對每一戶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考核,成績張榜公布。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西周真正成為了整潔、美麗的省級宜居示范村。
正因為從村莊整治中找到了成就感,如今西周村的黨員們為村民服務、干事創業的熱情更高了。這不,目前村里正在籌建新的村辦公樓、居家養老中心和農村文化大舞臺,未來,西周村必然會在山水宜居的新農村道路上越走越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