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工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五水共治”開展以來,我鄉積極推進河道水環境整治工作,落實河長制和河道包干制,加強對村垃圾收集保潔員、河道保潔員、太陽能垃圾房的分類考核,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等長效管理機制,全面加強村莊環境衛生和河道衛生保潔工作。近年來,全鄉始終保持水質達標,歷次檢查始終保持全區前列。現將主要總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箬陽地處梅溪源頭,溪流發源于武義界上的平坑頂,分成上溪、下溪、外畈溪3大支流,其中:上溪(即龍潭溪)流經大應、周塢、瀛頭至武義龍潭,下溪(即箬陽溪)流經茶園、南坑、巖溪沿、琴壇至安地水庫,外畈溪始于羅坪,經石井坑注入庫區。
箬陽境內總體水質達到I類水質要求。污染源主要以農村面源污染為主。全境沒有工業企業,沒有企業廢水排污口。沿溪共有生活污水口13個,13個村全部設有垃圾存放點(太陽能垃圾房),并于2015年3月份開始全部啟用。農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已基本完成,流域村莊污水管網和雨污分流還有待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視,細化目標任務
我鄉始終把加大“五水共治”力度,保護源頭水,強化河道治理作為主要工作之重,圍繞“全面完成境內垃圾河治理,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確保箬陽境內水質達到I類水”的三大要求,成立“五水共治”長效管理領導小組,定期開展考核督查,將境內龍潭溪、箬陽溪、外畈溪3大溪流細分16條溪流43.6公里河道,按照“定河道、定人員、定職責”工作要求,明確各村河段長和責任人,落實河長制和河道包干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切實抓好河長制落實。與各村河長簽訂了河長履職責任書,鄉級河長帶領村級河長聯動落實河長職責,有效推進工作落實、責任到人。
(二)多措并舉,強化綜合整治
1、全員發動開展整治垃圾河治理。號召全員參與“河道清潔,衛生保潔”行動,各村全面參與治理垃圾河,全鄉干部群眾對羅坪至石井坑、茶園至琴壇、瀛頭片3條主干河道進行全面垃圾清理,參與人數2430人次,累計發放“五水共治”垃圾河治理“以獎代補”獎勵資金近30萬元。同時做好河塘清淤。完成河道清淤2千米,村口塘清淤1座。
2、全面完成畜牧業整治。針對養豬場排泄物直排污染水質現狀,成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根據禁養區要求,制定畜禽養殖場整治方案,徹底排摸全境所有養殖戶,開展箬陽鄉“畜禽養殖棚舍拆除”勞動競賽,目前已全面完成畜牧業整治工作。 3、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區率先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投入40余萬元完善了垃圾分類設施配套,強化保潔員隊伍建設,統一了服裝,突出了鄉、村二級督查,強化二次分揀率,完善了垃圾分類考核辦法,保障了工作經費。一是加強了垃圾分類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全鄉農戶的垃圾分類意識。二是健全了黨員聯戶指導垃圾分類制度。三是每月召開保潔員例會,每季度評選優秀保潔員,不斷提高二次分揀質量。
4、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建設。制定箬陽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采用村域集中自建生態處理模式,確保實現箬陽溪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農戶普遍惠及、排放基本達標的要求。
5、全面實現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不斷完善山區生活垃圾收集和轉運系統,投入70余萬元建成覆蓋全鄉的太陽能減量化垃圾處理房,減少生產生活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為有效解決太陽能垃圾房垃圾過剩的問題,鄉政府千方百計克服偏遠山區清運難題,委托專人進行外包清運,做到不可降解垃圾每周必清,全面實現垃圾統一清運。
6、全面推進環境綜合整治。通過努力,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鄉在全區的環境整治排名中都名列前茅。進一步加大對箬陽溪沿線環境整治的力度,推進水岸同治。實施箬陽溪游步道維護修建項目,建設游步道5000米,提升了沿線旅游風貌。
(三)健全機制,確保實效
1、制定長效保潔機制。形成《箬陽鄉河道環境長效管理細則》《箬陽鄉河道保潔工作長效管理辦法》等保潔監管機制,制定考核辦法,堅持河道治理“每周一報、每月一查、每季一比”,確保保潔質量。
2、河道保潔員隊伍得以健全。通過將保潔員的工資、考核與村莊、河道衛生督查情況相掛鉤,健全保潔員考核獎勵機制,保潔員隊伍進一步規范,工作目標、責任更加明確,保潔員擔當意識有效提升。
3、村規民約得以完善。全鄉各村都將五水共治、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對禁漁工作做出規定,形成了有效共識。
4、形成良好宣傳氛圍。全鄉各村積極營造“五水共治”“垃圾分類”良好氛圍,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其中7個村主動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標語牌100余塊,達到了長期宣傳的效果。鄉政府還與移動公司簽訂協議,每月向往來箬陽的來客和村民發送“生態箬陽”溫馨提醒,倡導共建綠水青山。
三、取得的成效
1、河流水質達到I類水。開展“五水共治”特別是“畜牧業整治”以來,我鄉全境全流域水質得到進一步提升,達到Ⅰ類水標準。
2、鄉容村貌大為改觀。通過開展“五水共治”“四邊三化”“垃圾分類”,與全鄉農戶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農村環境變得越來越整潔靚麗。垃圾河、垃圾山現象得到明顯改觀,整體鄉村面貌大有改觀,全區環境衛生評比始終保持全區前列。
3、群眾習慣變好。在實行了一系列垃圾分類措施后,老百姓長期以來垃圾亂扔亂倒的劣習得到很大轉變。全鄉垃圾分類知曉率、支持率、參與率都達到了100%,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垃圾分類、保護環境意識深入人心。
四、存在問題
1、河道治理經費問題。我鄉河道保潔取得的成效離不開一系列考核獎懲制度的落實,更是靠著獎勵機制的刺激。對這一長期性工作,經費保障壓力大。
2、山區夏季避暑游客多,對河道污染存在一定影響,在引導游客加強河道保潔方面,管理還十分欠缺。
五、建議
1、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認識治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把治水繼續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落實工作責任,加強監督考核,不斷鞏固成效,以有效取得實績,確保前期工作的連續性,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2、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重長效,切忌“一陣風”。要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節水、護水氛圍,將階段性治水計劃延伸到“十三五”及更長遠的規劃中,切實把治水作為長期性任務來抓。
3、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于水源涵養功能區,因水資源保護,失山農民的養老保險等政策和經濟補償也有待進一步落實,出臺更好的普惠制政策,從源頭上保證“五水共治”的有序推進。
4、進一步加大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落實配套資金。
(作者系箬陽鄉人大主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