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惆悵深情的告別
這張照片拍攝于今年3月19日上午,主角是82歲的吳金品和他的老伴,背景是工人們正把一個報廢火車頭吊裝上巨型貨車。照片里的吳金品顯得有些惆悵。“這是‘建設’型蒸汽火車頭,我曾駕駛它長達十年左右。上世紀90年代初,蒸汽火車頭先停產后停用,報廢后停放金華機務段內空地上的車頭曾有十數個之多。不過,這些火車頭都被陸續運走了,只剩下最后兩個,成了我這些年經常去看一看的‘念想’。現在它們也要走了,我當然得來告別一下。”昨天,吳金品這樣向記者解釋照片的來源和自己的惆悵。
吳金品是原上海鐵路局金華機務段司機長,25歲部隊轉業開始“干鐵路”,一直到55歲退休。那30年,他始終沒有離開過意味著高溫和高危的蒸汽火車頭,從學徒干起,然后考司爐、再考副司機、司機,最后成了司機長。“干鐵路苦啊,當年和我一起從部隊到鐵路上的有108人,最終只留下了12人。你說為啥?因為那是上世紀60年代初,靠糧票、工資,連飯都吃不飽,加上鐵路的活又苦又累,大家就都打了報告要求上山下鄉或者回老家去了。我就是因為老家也很窮很苦才沒有動搖,堅持留了下來。”吳金品回憶。
如果說“干鐵路苦”,那么,開蒸汽火車頭則是苦中之苦。因為事關乘客安全,所以對這里的工作人員要求特別嚴,每年僅僅常規考試就有17次。如果你想升級,學徒升司爐,司爐升副司機……那還得另外考。不少人因為一次次考試通不過,只能一直燒鍋爐,甚至燒到退休。說起來,吳金品算是比較有悟性,也肯吃苦的人,那時也燒了七八年鍋爐。他告訴記者:“燒鍋爐得一直彎著腰鏟煤,等到地方停車了,腰也已經直不起來了。中間一般能休息十來個小時,可再上車腰還痛著。沒辦法,累哭了、痛哭了,還得堅持干。就這樣還經常吃不飽。我記得,上世紀60年代,我每月能拿32斤糧票、32元錢。可因為活累、肚子里沒油水,一頓能吃10個二兩重的饅頭,這點糧票根本不夠吃。為了一周能有一兩次吃個‘飽肚’,我會乘跑杭州的機會去下館子,因為杭州一些飯店不需要糧票。花3元錢炒菜,飯就能管夠。我最多吃過六碗飯,光飯碗就疊了一摞。所以那時候,我的工資基本上都拿來吃飯了。”
盡管與“苦”相伴,依然讓吳金品對鐵路、對火車頭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比如,每次看電視劇,如果有燒蒸汽火車鍋爐的鏡頭,他都會不高興地說一句“太假了”。鏡頭里鏟煤,都是一鏟接一鏟直接倒進爐膛,他坦言,“那樣鏟煤,火車根本開不動”。原來,燒蒸汽火車鍋爐有嚴格的“九鏟制”:每一鏟煤進爐膛都要像撒漁網一樣散開,前后、左右、中間……九鏟之后,煤就要均勻地鋪滿整個爐膛。一旦煤鋪不勻出現漏洞,那就會對蒸氣造成影響,火車速度就會慢下來。另外,鏟煤還講求速度,吳金品記得:“那時候,我的速度大約是兩秒鐘一鏟,腳下控制爐門開關——煤進爐、鏟子收回、爐門關閉。速度太慢,爐門老是開著,那溫度會讓人受不了。”
除了燒鍋爐,如今再說蒸汽火車頭型號、特點,吳金品也依然如數家珍:“30年當中,我開過六種型號的火車頭,時間最長的是國產‘建設’型號,另外還有國產的‘躍進’、日產的KD5、美國的KD7……KD5車頭比較小,一只手開爐門、一只手加煤,用手搖著往前開或往后退,很不方便,動力也不強,一般不跑長途而用來調頭;國產‘建設’動力強勁,力氣比現在的內燃機更大……”據悉,55歲退休的他,“退休四五年后,蒸汽火車頭才停產,停產過了一段時間便停用了”。
“當時,看著很多用得好好的蒸汽火車頭直接報廢了,挺心疼,還天天跑去看。”吳金品坦言。其實,不只當年“天天跑去看”。退休后依然住在二七新村的他,每天往老火車站走走幾乎是“保留節目”。這幾年,他甚至在機務段內空地的旮旯里翻了一小塊地種蔬菜,“每天照料蔬菜的時候,經常抬頭看一看停著的蒸汽火車頭”。而這樣的“習慣”,即使因“二七”拆遷搬家后依然保持著。正因此,他第一時間知道了“火車頭要運走了”。之后的幾天,即使下雨,他都要去火車頭旁待上半天。開始鋪路了、路鋪好了、巨型大貨車來了、火車頭運走了……
老火車站之“我們”
那些充滿情懷的印記
老站的火車頭搬走了、老鐵軌要拆了……其實,正品味著離別愁緒的,不僅僅只有那些老鐵路工人,還有“我們”——在這里留下過特殊記憶的、這一代的婺城人!盡管20年的距離,早已讓這個車站的客流消散無蹤,卻依然擁有相伴的情懷
這是一張10年前的老照片,那一年,網友“xj0579”和她的先生結婚了。明媚的陽光下,綠皮車廂和信號燈見證著這對青年男女的相互依靠——從一瞬間走向一輩子。“老火車站即將消失,心里挺不舍得,畢竟我的婚紗照都留著它的印記。”該網友有些傷感地說,但轉念又換了心情,“不過,人總要朝前看。我相信,今后的生態廊道、美麗公園更值得期待。”
而與網友“xj0579”有著類似情緒的,還有“小頂家的花老板”(網名)。90后的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這樣寫道:“聽說‘二七’那個報廢火車頭運走了?難道我上次拍的是‘告別大片’?!看來,我應該在不舍中高興一下。”記者了解到,這位網友與朋友一起經營一家鮮花花藝工作室。今年2月12日,為了“助陣”情人節,他和朋友一起跑到老火車站的廢棄鐵軌處,拍了一輯花藝宣傳“大片”。“老鐵軌、老車廂、老火車頭……這樣的組合很懷舊,搭配清新的、鮮活的花束,能體現深情的歷史感、厚重感,相當有feel(感覺)。”他坦言。
沒錯,70后、80后……乃至00后都曾來過,就著這老站的“歷史味道”,上演他們的人生“大片”:婚紗、寫真、自拍……噓!別出聲。這回來了一群詩人,我們可以就著汽笛聲,乘上一輛長滿樹和草的火車——《回家》,途中自然有風,還有充滿滄桑的吟唱!
那是2016年5月的一天,《金華日報》記者章果果牽頭組織的“詩歌在生長”系列活動走進了第三站——正是金華機務段內空地上的報廢火車頭所在地。“之所以選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老火車站承載了老金華們的一段記憶。而且當天,所拍微片的主題是詩人遠村的作品《回家》。乘上一輛長滿樹和草的火車回家,這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有生命、在生長的詩。”當時參加活動的網友“禪師李”,這樣向記者描述。他甚至給記者捧出了一小撮煤:“這是我那一次從火車頭上帶回來的。”那樣愉快的時光里,他自然地留下了鮮明記憶。“那個火車是燒煤的,車頭基本完好,只是鍋爐被拆掉了。車頭后部還有一些煤,走的時候我便抓了一把,以作留念。”他絮絮叨叨著,“其實,車頭上還有老燈泡、有固定著的小鐵箱,我都很喜歡、很想拆了帶回家,但最終沒有‘下手’,因為舍不得破壞……”
老火車站之明天
值得期待的鐵路公園
其實,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也有“舍不得”的情懷。
市委書記趙光君在金華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說:……要以“美麗城防工程”建設為抓手,推進金華江流域全域治理,通過水系聯通、水岸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配套,把沿線的文化古跡、特色村鎮、休閑農園和旅游景點連接起來,著力構筑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浙中生態廊道。
婺城區委書記王健說:……要打造江北城區二七區塊段美麗城防工程、白沙溪生態廊道工程兩個樣板,……達到“防洪能力、流域水質、濱水景觀、沿線風貌全面提升”四個效果,切實提升生態質量和環境承載力,讓婺城段成為浙中生態廊道的標桿。
如今,面對“短板”變“樣板”的重任,婺城鐵軍已經在行動。“今年初,二七區塊發布了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公告,意味著今后該區塊建設的框架已經基本成形。其中最具看點的,就是對金華老火車站及鐵路沿線遺存的保護和開發。簡單地說,這里的鐵路將會變身為公園。這樣的思路和理念,與浙中生態廊道建設是不謀而合的。比如,濱江公園的建設,能促使金華江北岸的公園進一步連點成片、向西延伸;鐵路公園創意休閑中心的建設,能通過打造鐵路主題商業街區、鐵路博物館,以及小火車體驗等形式,保留鐵路文化……由此實現趙光君書記所說的‘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婺城區二七區塊改造工程指揮部有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針對濱江公園和鐵路公園創意休閑中心的相關設計方案已經過初選,共有兩家單位的兩個方案入圍。下一步,這兩個方案還將經過專家組再次評選,再作修改、優化,“以確保最佳的效果‘搬’進現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