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浙江衛視時代先鋒欄目播出了《身邊的好黨員——傅衛明:山村醫生的鄉情》,展現了婺城區塔石鄉衛生院院長、共產黨員傅衛明“堅守大山深處幾十年如一日”的山村醫生情懷,講述了一名山區黨員扎根山區為山民服務的故事。
傅衛明家中三代都是名醫,他繼承了醫生的衣缽后,同時也繼承了作為醫生的仁德,默默扎根在山區,為百姓奉獻自己的青春。作為山區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傅衛明迫切希望讓山區農民能享受到醫改帶來的實惠。從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就一直在山區衛生院從事基層衛生工作,25年來,他走遍了塔石的每一寸土地,隨診了那里的每一位鄉親,用一只聽筒,聽出了百姓的贊譽;用一架相機,拍下了塔石的無限美麗。
關愛病人,為病人負責擔難
塔石鄉坐落在金華市西南邊陲。多年前,這個閉塞的田野鄉村幾乎不為人知,塔石被外地人熟知要歸功于一次梯田網絡投票中攝影師傅衛明的一張照片。但其實,對塔石鄉人民來說,傅衛明最主要的身份還是塔石鄉衛生院院長。塔石鄉衛生院就建在村道旁,作為塔石鄉唯一的一家醫療機構,傅衛明和同事承擔了全鄉39個村落,1.4萬余山民的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服務任務。
除了日常坐診,每周至少一次的下村隨訪是他們的重要工作。當地居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腿腳不便,傅衛明就按片區把院里的醫護人員劃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被要求定期到田間地頭對老人們進行隨訪,確認每一位鄉民的健康狀況。
作為一名醫生,在傅衛明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他常對他的職工說:“我們要把病人當作親人一樣去照顧,多為他們著想。”如何解決山區群眾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他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每當看到前來看病的患者滿臉愁容,傅衛明總是會仔細認真地給予診治,對每位患者,也總是會詳細詢問病情,分析病因進行治療。他知道,對于山區百姓來說,他們是不會輕易來醫院的,如果病情不重,他們能忍則忍,舍不得花看病的錢。
因此,傅衛明總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視病人如親人,每次診治患者,他都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最佳的治療方案,如果能夠通過口服藥治愈的,絕不讓患者打掛針,能夠在門診治愈的,絕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療,盡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的負擔。有時有些患者看病無錢拿藥,傅衛明就會掏錢墊上,他經常跟病人說要注意身體,錢要用在治病上。正是憑著對病人的關愛,對工作的執著,傅衛明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好口碑。
底層醫院建設離不開人才培養,這些年,院里新來了不少年輕的醫生、護士,他心里十分高興,為了讓這些年輕人才能安心留在塔石工作,蝸居在院里的夫妻倆想了很多辦法。每天早上,妻子六點起來為全院人做早餐,晚餐則是大家伙輪流做晚飯,節日里一起聚餐,營造了濃濃的大家庭氛圍。
執著追求,醫術路上創佳績
傅衛明中專畢業后,就一直扎根在基層工作,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熱情和智慧。回憶起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傅衛明還記得那時的他帶著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回到家鄉,分配到鄉衛生院,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但他并沒有嫌棄艱苦的環境,也沒有放棄從醫的希望。
在熱情服務患者的同時,傅衛明還不忘潛心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憑著敬業和熱心,在衛生院工作期間,他得到了同事的信任和贊賞。工作后不久便熟練掌握了外科臨床操作技能,并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很快成為農民患者心目中十分信賴的好大夫。
“良醫之門多病人”,傅衛明知道群眾生病選醫院,選的是醫生,看重的是醫技,更懂得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務人員不抓緊學習、不抓好學習,不在學習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就難以在醫療崗位中立足。為了提高自己的醫技水平,他十分珍惜各種到上級醫院深造學習的機會,以頑強的毅力鉆研醫療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豐富臨床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傅衛明很快就成為衛生院業務骨干,從事臨床門診工作,同時還兼職醫院的X射線拍片、B超、心電圖等輔助工作。從醫師、技術骨干到院長,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奮斗,艱辛打拼,憑業績獲得了大家的肯定和信賴。
多年來,不論白天黑夜,不論刮風雨雪,只要有病人的呼喚,有看病需要的,傅衛明就會身背藥箱,跋山涉水,腳跡遍及全鄉各個角落,用真情、真心踐行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職業承諾,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山村群眾,送醫送溫暖到家。病房門診,到處都飄蕩著他的身影,把自己的青春、熱情都奉獻給了家鄉農民,以一腔愛民之心,受到了鄉親的交口稱贊,就像一粒能生根開花的種子,用自己的無私奉獻,改變著農村缺醫少藥的現狀。
為民服務,做大山的好兒子
從畢業后就扎根在山區基層,這是許多人都無法做到的。剛開始行醫的時候,塔石鄉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行醫只能靠腳走,背著藥箱在深山中挨家挨戶走,對于傅衛明是很平常的事。幾十年來,他早已熟悉山間每一條小路,不僅了解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連生活習慣、愛好性格也都有了大概了解,他清楚地記得哪些人行動不便需要定期上門治療。由于跟多個縣市交界,又有少數民族,塔石鄉光方言就有七、八種,但傅衛明見到誰都能毫無障礙地與他們交流,對于塔石老人們來說,傅衛明就像自家的孩子。
現在,很多家住衛生院附近的老人去醫院看病,有時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是為了找人聊天以解孤獨寂寞之意,緩解對兒女的思念。為了給患者營造一個人性化、親情化的服務環境,傅衛明組織工作人員在院內外用花草綠化點綴美化醫院,以花草淡淡的清香舒緩患者就診時壓抑的心情。除此之外,門診大廳還安置了候診椅,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輪椅便民服務;為陪護人準備了整潔而又溫馨的休息區;在候診區安排6組健身器材及全自動血壓、紅外身高測量儀、圖書報刊閱覽室,讓候診患者、家屬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健身器材進行適度鍛煉、閱讀,為村民提供優質的就醫環境。
塔石的深山里,中草藥資源豐富,為了給村民找到免費的天然藥材,二十多年來,只要有空余時間,傅衛明就深入深山叢林里挖草藥。塔石鄉的每個山頭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藥效好的或者比較名貴的中草藥材往往藏匿在不起眼的峰溝谷股。為了挖掘一顆完整的藥材,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是常有的事。
此外,傅衛明還用鏡頭記錄下塔石的一草一木、一景一人。現在,他正在用影像制作塔石鄉民的健康檔案。在他生命當中,醫生和攝影師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醫者仁心、藝者仁人。20多年來,他用相機記錄下塔石深山里每一棵蔥榮古樹,記錄下塔石蒼穹頂上的日出日落,記錄下神奇美妙的四時之美。相機定格下的每一張照片,都飽含著他對這一片土地的深情。
25年行醫,回來的時候,他心里裝的是感恩,25年后,肩上落滿風雨日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