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坐擁都市核心區的婺城,山環水抱,從來不缺水的氣勢。
婺城區作為金義都市區的主城區、核心區,人文底蘊深厚,產業基礎良好,發展潛力巨大,生態環境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轄區內擁有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12個、市級生態鄉鎮11個(國家級安地、瑯琊、莘畈;除嶺上外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除嶺上、乾西外全部建成市級生態鄉鎮),西南山區的沙金蘭、莘畈、安地水庫都是市區飲用水源保護地,仙源湖是市區唯一的省級旅游度假區。
包括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在內的“三條廊道”建設,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群城聚市、創新強市、環境立市”等五大戰略,破散促聚、共建金華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婺城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做強新城區、做優老城區、做美大郊區”為工作抓手,深入挖掘兩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底蘊,統籌一千平方公里優質山水,以生態為基,以產業為本,以文化為魂,積極做好廊道規劃編制,推進廊道沿線生態治理,謀劃招引重大項目。簽約的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就是婺城廊道經濟的重要代表。充分證明了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遠見與科學,展現了婺城發展生態經濟的生機活力。
浙中生態廊道項目集中開工誓師大會在我區召開以后,婺城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生態廊道建設工作要求,緊扣“做優老城區、做強新城區、做美大郊區”戰略目標,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的步驟安排和浙中生態廊道核心區、生態標桿區總體定位,提出我區生態廊道建設總體布局是“一軸、三域、四帶”,“一軸”即以金華江為生態景觀主軸;“三域”即以梅溪流域、白沙溪流域、北山水系流域為三大生態核心板塊;“四帶”即以箬陽溪、沙畈溪、厚大溪、莘畈溪為四條生態保護與富民產業帶。
借著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的東風,婺城區舉行浙中生態廊道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市、區領導和相關部門鄉鎮負責人共同見證一批優質項目的簽約落地,這是婺城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三條廊道”戰略部署的一次生動實踐,標志著婺城在生態廊道建設征程中邁出了堅實一步。
安地旅游EPC、喻斯旅游中心項目坐擁秀美自然景觀;長山國際設計走廊等項目深度融入地方人文風情;白龍橋烏啦烏兩頭烏樂豬小鎮項目厚植特色農業優勢;總投資達16億元。項目特點鮮明,定位清晰,深切契合了婺城區傳統的產業特點和現階段的發展實際,勾勒出了一幅山水景致獨特、婺城印記突出、發展動能強勁的美好藍圖。
如今,在推動金義都市區同城化、網絡化、一體化,加快形成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發展新格局,實現全省第四大都市區發展“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的征程中,必須以項目充實生態廊道內涵,使之真正成為展示金華生態文明的大平臺。
除當天簽約的這批項目之外,婺城區對今年擬實施的生態廊道建設項目進一步梳理細化,從項目類別看,涵蓋“生態河流、生態綠道、歷史文化、鄉村旅游、配套服務、農業示范、彩色林帶”等七大類。隨著這些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的落地,可以想象,未來一兩年內,婺城大地之上,一條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帶、一條詩情畫意的村落風景線、一條鄉愁文化的感動帶、一條齊全完善的配套服務帶和一條創新引領的生態產業帶,正在徐徐鋪開。
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
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坐落在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油塘水庫旁,由金華望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建。項目占地面積450畝,建設用地面積17畝,項目預計投資1.2億元。項目依托當地優質的生態、水利、農業、山林等自然資源,以土人設計為技術支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打造將山、水、林、房融為一體的國際設計走廊,集合文化交流、生態觀光、休養度假等多功能區塊,經營和開發高端文化教育和休閑度假產品,帶動金華市設計文化產業的發展。
金華市仙源湖喻斯生態游項目
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由金華喻斯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建設周期2017年至2024年,目標打造國家AAA旅游區。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20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
建設鳳凰山滑道、鳳凰山漂流、鳳凰玻璃天橋、安地紅色教育基地、婺城道教養生基地(天師府)、絲綢之路明清古鹽道、游客集散中心等。
喻斯生態游覽區的開發,使本地區旅游GDP經濟快速增長,使周邊農家樂、飯店、賓館等消費場所效益翻倍,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讓附近村民可以在家門口上崗工作,并且豐富了人們假日出行、外出游玩的方式方法,豐富了本地區旅游資源,提高了旅游品質。
安地旅游小鎮EPC項目
項目總投資12億元,采用EPC模式,由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負責建設,建設周期2017—2019年。主要建設內容:建設金安公路交通優化提升整治、安置區與老鎮區橋梁工程、拆遷安置地塊相關工程、集鎮立面改造及綜合管網整治工作、石人山公園、古鎮區內道路綜合整治、河道衛生整治保潔(全鎮范圍)、重點文保修復及周邊景觀提升等。
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環境整治,完善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通過打通廊道,對安地鎮區北側的山體進行開發利用,打造融健身康體和紅色教育為一體的城市公園,把安地鎮建設成功能齊全、空間有序、風景優美的宜居宜游型風情小鎮。
烏啦烏金華兩頭烏樂豬小鎮項目
金華兩頭烏文化產業園(烏啦烏樂豬小鎮)項目占地320畝,采用法式莊園風格建筑,通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體現兩頭烏的悠久歷史與現代發展之路。項目預計總投資8000萬元,分三期實施:
一期計劃2017年12月底前建成10000平方米兩頭烏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示范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并打造成國內最先進的現代化養殖科普基地;建成8100平方米兩頭烏文化展示中心,采用最新數字技術,通過虛擬與現實結合方式,全方位展示金華兩頭烏的歷史發展、文化及產品加工等,提升游客體驗感與參與度。
二期計劃2018年12月底前建成12000平方米集科普、游樂、餐飲、觀光等功能為一體兩頭烏文化游樂園,打造成高水平的農旅結合示范基地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三期計劃2019年12月底前建設3000平方米兩頭烏產業開發研究中心,構筑兩頭烏豬科研創新平臺,重點開展健康養殖與標準化生產、產品深加工及產業化開發等方面研究;建成高標準的生態農業循環區和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示范點,帶動周邊地區美麗鄉村建設。
在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表態發言
俞孔堅:以至臻至美作品回饋家鄉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
“三條廊道”這個概念非常好,包含了社會、文化、經濟等內涵,抓住了金華城市發展的脈絡,在當今加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是金華最具特點的天然優勢,也是最具潛力的發展優勢。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浙中生態廊道”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的載體和抓手,是對提高環境承載力和區域競爭力的新路徑,是展示八婺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平臺。更為重要的是,此次簽約的項目對于我和土人設計、望山投資而言,不僅具有特殊的探索和試驗意義,更寄托了在外婺城游子心目中的“山水情和鄉愁”。而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能夠在“廊道經濟”下起到探索土地利用、產業融合新模式的作用。我們將致力于打造現代詩意棲居慢生活,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再是奢望,同時精雕細琢,以至臻至美的作品回饋家鄉。
沈建軍:為浙中生態廊道建設
提供鮮活樣板
浙江金華烏啦烏兩頭烏產業發展
有限公司總經理
為響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浙中生態廊道”建設目標,公司啟動了烏啦烏·兩頭烏文化產業園項目。項目將由兩頭烏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兩頭烏主題文化博物館、兩頭烏文化游樂園、兩頭烏豬食品工坊等四部分組成:
兩頭烏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將采用空中景觀廊道,可以俯瞰全生產流程,實地參觀現代標準化養殖模式。兩頭烏主題文化博物館將以兩頭烏文化為主線,全方位展示兩頭烏的飼養歷史、應用文化等,烏啦烏·兩頭烏文化產業園將建成一個集生態養殖、觀光休閑、科普教育、親子游藝、特色餐飲、文化創意為一體的三產融合基地,做大做強兩頭烏產業,引領金華兩頭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金欽帥:以鐵軍精神勇于擔當
婺城國土分局局長
區國土分局作為區政府職能部門,在“三條廊道”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職責。我局將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政策部署,以敢于擔當的勇氣、求真務實的作風、開拓創新的舉措,全力做好要素保障。
要撲下身子,以飽滿熱情主動服務。全面推進我區生態廊道建設,助推招商引資,為旅游坡地項目落地撲下身子抓落實。要擼起袖子,實干為先全力保障用地。積極主動向上對接,努力爭取項目用地指標,確保項目引得進、能落地、出效益,為婺城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扎實保障。要甩開膀子,以負責的態度扛起使命,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對重點項目用地開通“綠色通道”,深入基層、靠前服務,簡化程序、優化環節、高效服務,為“浙中生態廊道”好項目落地提供優質服務環境。
吳靚:精準對接服務打響旅游品牌
長山鄉黨委書記
長山區位優勢明顯,人文底蘊深厚,森林茶山連片綿延、河流水系蜿蜒環繞、山塘水庫點綴其間。自市第七次黨代會全面吹響建設“浙中生態廊道”的號角以來,長山鄉已完成248家畜牧養殖場污染整治、已剿滅25個劣V類微小水體,全面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四治兩化”等工作,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發揚鐵軍精神,聚焦旅游產業,謀發展、求變樣。一是凝心聚力創氛圍,全速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優化生態發展環境。二是精準對接服務,當好企業“店小二”,加快政策處理工作,推進土地收儲,全力保障、促進項目落地。三是打響長山旅游品牌,以點帶面促發展。以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建設為契機,建設“兩美長山”新樣板,吸引更多投資者與資本的入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