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莘畈鄉地處浙南山麓,自然村落與山為勢,歷史悠久。祝村作為莘畈鄉政府的所在地,擁有21個自然村,如何管理好村子里1300余人的生活日常,建好生態廊道,打造美麗家園,祝村的村兩委可謂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這條弄堂是通往我們村宣德堂的,為了讓村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前段時間我們將弄堂兩側的墻體畫上了‘二十四孝圖’,讓這里成了一處有教育意義的入鄉口景觀。”記者一邊欣賞沿路惟妙惟肖的墻畫,一邊跟隨祝村村干部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宣德堂。
還沒有走進眼前這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記者又被宣德堂門口的彩繪墻吸引住了眼球,只見眼前這面墻上畫著中國傳統文化里經典的“十二生肖”和“二十四節氣”宣講圖。“最好的宣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生活細微之處的耳濡目染,在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墻畫感染下,如今我們村里的孩子們都能輕松說出那一個個感人的歷史小故事。”
邁入宣德堂,只見其坐東朝西,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徽派的建筑工藝中融入了婺派的特色,著實讓人眼花繚亂。正門處,提有“層巒疊秀”字樣的匾額懸嵌正中,入廳為三進三開間三天井,堂內木柱粗大,其梁枋、牛腿、雀替、牛拱等構件均滿施木雕,尤其是整個柱子雕成的“雙獅戲球”,可謂技藝精湛,栩栩如生,“鯉魚跳龍門”的石雕更是堪稱一絕。
正當記者沉醉在歷史的熏陶中時,宣德堂一側的文體站又讓人眼前一亮。作為莘畈首家集文化、娛樂、健身、圖書閱覽、政策宣傳為一體的多功能文體宣傳中心,內設圖書閱覽室、健身室、多功能室、共享工程室(電子閱覽室)、書畫創作室、農耕展覽室、宣傳櫥窗等文化活動場所。站內藏書三千余冊,配備工作人員五名,去年十月份起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莘畈鄉黨委秉承“文化興鄉、體育強鄉”的理念,充分發揮文體站的主陣地作用,努力將其建設成為人文、生態、活力、和諧的新家園。
走在祝村的鄉間小路上,更有一番別樣的風情。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一改以往的泥濘之態,小路彎彎曲曲地連接著家家戶戶,仿佛把村民們的家都串在了一起。為了讓村民有序堆放木柴,村兩委給每家每戶配備了極具創意的木柴架。記者還看到村里路旁有用舊酒缸種著的薔薇,有的花骨朵已經含苞待放了。村民的房前屋后也有用石子砌成的花壇,村兩委利用村里隨處可見的原材料,打造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來到莘畈溪旁,黃昏時的小溪是那樣的靜美,夕陽把河水染得通紅,在清風的撫摸下,溪水蕩起了層層漣漪,猶如條條紅綢輕輕地流動著。莘畈溪靠村的一邊是一個文化休閑公園,另一邊則是與方家村、大立元村相連的生態騎行道。為保障騎行道沿線的生態環境,村水務員每天巡河,發現問題立即整改,騎行道也有專門的保潔員,每天維護騎行道的衛生情況。現如今,一到傍晚,許多村民就會不約而同來這里散步游玩,這里已然成為村民家門口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逛了一個下午祝村,記者已深深被這個村子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在今后,借著浙中廊道建設之力,祝村將結合本村特色,在全村增設更多生態景觀點,讓村子每一處都變成風景,同時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好地相互融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